深夜拍完戲的演員,卻在多個直播間同時“現身”,賣著不知名品牌的護膚品——這種荒誕場景背后,是AI仿冒名人帶貨的灰色產業鏈。近日,抖音電商公布專項治理成果,顯示自10月啟動行動以來,已處置1.1萬個違規帶貨賬號和6700余件違規商品,重點打擊利用AI或特效偽造名人形象進行營銷的行為。
11月6日,抖音副總裁李亮通過社交平臺回應稱,經核查,此前引發熱議的“溫崢嶸三直播間同時帶貨”事件并未發生在抖音平臺,但承認平臺內確實存在部分短視頻內容通過AI技術仿冒名人。他強調,此類行為不僅侵犯創作者與商家的合法權益,更損害平臺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度,因此平臺將持續加大治理力度。
記者調查發現,AI仿冒名人帶貨已形成規模化亂象。除溫崢嶸外,董宇輝、羅永浩等公眾人物的形象均被違規使用,甚至有專家學者采訪片段被拼貼改編用于產品宣傳。更嚴重的是,部分不法分子仿冒央視主播形象推銷保健品,通過夸大功效誤導中老年消費者,這類群體因對新技術不熟悉,極易因信任“名人推薦”而購買劣質商品。
被仿冒的名人成為首要受害者。教育博主張雪峰在社交媒體直言:“這就是詐騙,利用用戶信任獲取非法利益。”他指出,當消費者發現購買的產品存在質量問題時,往往會將責任歸咎于被仿冒者,導致名人聲譽受損。這種“背鍋”現象已引發公眾對AI技術濫用的強烈擔憂。
普通消費者的權益同樣面臨威脅。不少中老年用戶反映,曾因信任“偶像推薦”購買商品,到手后卻發現是粗制濫造的“三無產品”。這種體驗不僅造成經濟損失,更破壞了消費者對電商平臺的信任基礎。有法律專家表示,AI仿冒行為已超出普通侵權范疇,部分案例涉嫌構成欺詐犯罪。
平臺治理面臨技術對抗的長期挑戰。李亮透露,惡意仿冒賬號會不斷升級偽造手段,與平臺的識別技術展開“軍備競賽”。例如,當平臺升級人臉識別算法后,不法分子可能通過深度偽造技術生成更逼真的視頻。這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較量,要求平臺持續投入技術研發,建立動態防御體系。
抖音電商此次采取的治理措施具有創新性。除事后封禁違規賬號外,平臺還主動引導達人開啟侵權防護功能,提前攔截數萬條侵權視頻。這種“防盜門+警報器”的雙重機制,既減少了侵權內容的傳播,也降低了創作者與商家的維權成本。數據顯示,專項行動開展后,平臺內AI仿冒帶貨內容顯著減少。
AI技術的雙刃劍效應在此次事件中凸顯。專家指出,AI換臉技術在影視制作、遠程教育等領域具有積極價值,但若用于偽造他人形象進行商業營銷,則可能引發法律與倫理危機。抖音的治理行動被視為行業規范化的重要嘗試,其通過技術手段保護各方權益的實踐,為其他平臺提供了參考樣本。
隨著公眾對AI濫用問題的關注度提升,越來越多名人開始發聲抵制。張雪峰的批評引發廣泛共鳴,許多網友在評論區分享自己遭遇的疑似AI仿冒帶貨經歷。這種社會監督力量的匯聚,正在推動電商平臺與監管部門形成治理合力,共同構建健康的網絡消費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