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調整周期已持續四年,部分頭部房企債務重組迎來關鍵進展。融創中國與碧桂園近期相繼公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引發市場對行業拐點的關注。
融創中國宣布其第二次境外債務重組方案獲高等法院批準,預計削減債務規模達597億元人民幣。此次重組方案將95.5億美元境外債務全部轉為強制可轉換債券,提供半年期與2.5年期兩種轉換選項。值得關注的是,方案通過股權結構優化維持了創始人孫宏斌的控制權,其持股比例僅從23.9%微降至21.8%,而其他股東股權稀釋幅度達42.8個百分點。
該方案創新性地將23%的強制可轉換債券授予管理層,同時允許未來五年向管理團隊發行新股。這種"債轉股+股權獎勵"的組合模式,既實現債務規模大幅縮減,又確保了核心管理層的控制權穩定。數據顯示,融創總股本將從115億股增至266億股,但管理層仍保持決策主導權。
碧桂園的重組進程則更為復雜。這家曾創下月銷600億元紀錄的房企,自2023年8月爆雷后,歷時兩年多才完成境外債務重組框架。其納入重組的債務規模達177億美元(約合1270億元人民幣),最終方案包含現金要約回購、債轉股及新債置換三重工具。
碧桂園方案的最大特點是償債期限大幅延長,最長可達11.5年,同時借貸成本從6%降至2%。但方案中涉及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項目的股權安排引發爭議,被指存在利益傾斜。盡管如此,兩個債務組別的債權人投票中,贊成比例均超過75%的法定門檻,重組落地僅待12月4日法院最終裁定。
行業分析指出,這兩家頭部房企的重組方案具有標桿意義。融創通過徹底債轉股實現輕裝上陣,碧桂園則通過長周期置換爭取恢復時間。數據顯示,碧桂園今年10月銷售額僅29億元,較巔峰時期縮水超95%,反映出市場修復仍需時日。
美元債違約潮已導致多家房企退出市場,行業去杠桿過程異常艱難。此次頭部企業的重組突破,被視為行業觸底回升的重要信號。但專家提醒,債務重組僅是第一步,房企需在銷售回暖、融資恢復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隨著法院裁定程序推進,這兩家千億級房企的命運即將揭曉。市場普遍認為,若重組方案順利實施,不僅將改善企業現金流,更可能帶動整個行業信心修復。當前投資者正密切關注12月初的法院裁決結果,這或將決定房地產調整周期是否真正進入尾聲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