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航空航天領域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嚴苛,高速飛行器不僅需要具備電磁波吸收能力,還需兼顧輕質、柔韌以及抗極端熱流的特性。傳統材料難以同時滿足這些需求,而石墨烯@二氧化硅織物(G@SF)雖展現出潛力,但其均勻的片電阻分布導致界面波阻抗失配,限制了電磁波的耗散效率。
為突破這一瓶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及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提出創新方案。他們采用減法激光“擦除”技術,對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生長的G@SF進行精準處理,成功開發出一種超薄(僅0.1毫米)、柔性且耐高溫(可達1000℃)的超表面材料。該材料通過調節阻抗特性,實現了對電磁波的高效吸收,為航空航天領域提供了理想的解決方案。
研究團隊在《先進材料》期刊發表的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這一成果。他們指出,激光“擦除”技術利用了石墨烯與硅纖維對激光吸收率的差異,通過選擇性去除部分材料,構建出具有可調片電阻(50~5000Ω/sq)的石墨烯@硅纖維膜(G@SFM)。這種材料不僅厚度超薄、面密度低(106g/m2),還具備優異的柔韌性和熱穩定性,即使經過600℃空氣中持續5分鐘及1000℃真空環境長期熱暴露測試,其電磁波吸收性能仍保持穩定。
在實際應用中,G@SFM可直接集成于飛機隔熱層,形成集成式吸收體結構。這種設計在不顯著增加飛行器重量或改變其結構的前提下,將雷達反射降低至-42分貝,顯著提升了飛行器的隱身性能。同時,全無機設計賦予材料卓越的耐久性,使其能夠抵御高速氣流沖刷及機械應力,滿足航空航天與高速系統的嚴苛要求。
實驗數據顯示,G@SFM吸收體在約5GHz頻率下實現最小反射損耗達-42分貝,有效降低了飛行器模型的雷達截面積。這一成果不僅為航空航天應用提供了結構與熱穩定性保障,還為衛星有效載荷防護、國防平臺隱身表面及極端環境下高溫電子設備的電磁屏蔽等新興領域提供了擴展適應性。
研究團隊還提出,未來可通過將G@SFM與相變材料或電壓控制層等主動調諧元件集成,實現電磁響應的動態調控。這種激光圖案化策略構建的多功能平臺,可進一步擴展至毫米波與太赫茲頻段,為下一代無線通信、空間傳感及自適應隱身系統開辟新的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