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游客漫步于虛擬的夫子廟景區,指尖輕觸屏幕便能掠過飛檐翹角,俯瞰照壁上的磚雕紋路,這種穿越時空的沉浸體驗并非科幻電影場景,而是由一群青年技術團隊通過前沿數字技術實現的創新實踐。他們運用3D高斯潑濺技術,將這座承載千年文脈的歷史地標完整復刻至虛擬空間,讓用戶通過手機即可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賽博漫游"。
項目負責人吳先生透露,這項技術突破源于對古建筑保護需求的深度思考。"傳統測繪手段難以完整記錄雕花窗欞的肌理或琉璃瓦的光影變化,而3D高斯潑濺技術能以毫米級精度捕捉建筑細節。"據介紹,該技術通過數百萬個三維高斯點云構建場景,配合可微分渲染算法,使虛擬模型的視覺真實度達到"肉眼難辨"的程度。當團隊將測試視頻上傳網絡后,立即引發網友熱議,有南京本地人感嘆"從未以這樣的視角看過家鄉地標",更有外地網友直呼"實現了云旅游自由"。
這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早在畢業設計中就展現出對空間數字化的獨特理解。他將母校建筑群轉化為可交互的虛擬場景,這項作品不僅獲得學術認可,更成為其職業發展的起點。如今任職于3D顯示技術企業的他,帶領團隊將專業積累轉化為文化遺產保護的創新實踐。"我們希望用數字技術為歷史建筑打造'數字分身',讓年輕群體以更鮮活的方式接觸傳統文化。"吳先生表示。
實現這種突破性呈現需要突破多重技術壁壘。項目團隊采用"空地融合"的采集方案:地面使用手持激光掃描儀記錄碑刻紋路,空中通過無人機進行傾斜攝影,兩者數據經坐標系校準后形成完整點云模型。僅欞星門的石獅雕塑就采集了4000余張高清照片,確保每根毛發都清晰可辨。在數據處理環節,團隊創新采用分塊優化策略,將龐大場景劃分為多個區塊分別渲染,既保證視覺質量又提升計算效率。
與傳統建模方式相比,3D高斯潑濺技術的優勢在于實時交互性。經過優化的模型導入虛幻引擎后,配合動態光照系統,能模擬出從晨光初照到暮色四合的光影變化。設計團隊特別規劃了一條沉浸式漫游路徑:用戶從天下文樞牌坊下穿過,沿學宮長廊緩行,最終仰視大成殿的巍峨輪廓,整個過程如同親臨現場。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數字展陳的平面化局限,創造出"可觸摸的歷史"體驗。
技術突破背后是嚴謹的學術支撐。團隊借鑒計算機圖形學領域的最新成果,通過運動恢復結構算法處理影像數據,再經高斯橢球優化提升渲染精度。針對古建筑特有的復雜結構,他們開發出專門的處理流程:對飛檐斗拱等細節進行超分辨率重建,對遠處景觀實施智能簡化,在保證視覺效果的同時降低運算負荷。這種技術組合使虛擬夫子廟既保留歷史原真性,又具備現代數字產品的流暢體驗。
這項創新實踐正在打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維度。數字孿生技術不僅能永久保存建筑最鼎盛時期的風貌,更為修復工程提供精確參照。當虛擬場景與VR設備結合,用戶可化身"數字旅人"與歷史場景互動:在學宮聆聽虛擬學子的誦讀聲,或通過AR技術觀看建筑結構的分層解析。這種沉浸式學習方式,正在改變傳統歷史文化傳播的模式。
對于技術團隊而言,這個項目是文化情懷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吳先生回憶項目攻堅階段,團隊成員常為0.1毫米的建模誤差反復調試,這種近乎偏執的追求源于對文化傳承的敬畏。"當看到虛擬陽光穿透欞星門的瞬間,我們意識到技術不應是冰冷的工具,而應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這種理念驅動著他們不斷突破技術邊界,在數字世界中重建有溫度的歷史場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