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深度學習領域權威專家指出,現有智能體存在三大核心缺陷:認知能力局限導致無法持續學習,多模態交互能力不足影響復雜任務處理,以及缺乏與人類協作的主動性。“它們記不住用戶指導的內容,更無法自主操作計算機系統,本質上還是不夠好用。”卡帕西通過具體場景舉例說明,當前智能體在需要連續決策或跨模態理解的任務中表現尤為薄弱。
針對業界普遍看好的2025年“智能體爆發年”預測,卡帕西提出明確質疑。他認為當前行業存在工具開發超前于基礎能力建設的結構性矛盾,部分企業過度追求自動化而忽視人機協作的本質需求。“全自動化系統并行編寫代碼的未來圖景令人不安,這可能導致人類程序員被邊緣化。”他特別強調,真正理想的AI系統應當成為程序員的協作伙伴而非替代品。
在具體技術路徑上,卡帕西主張構建“可解釋的智能協作體系”。他描述理想中的AI助手應具備主動查詢文檔驗證操作的能力,在不確定時及時與人類開發者溝通,而非通過概率猜測生成可能存在錯誤的代碼。“這種協作模式能讓程序員在實踐中提升技能,而不是被動接收機器生成的產物。”他特別指出,過度依賴自動化可能催生大量低質量內容,形成“AI垃圾”泛濫的惡性循環。
盡管對技術發展節奏持審慎態度,卡帕西明確否認自己屬于AI悲觀派。他坦言相比硅谷主流的樂觀預期,自己的時間預測要保守5至10倍,但同時強調這并不等同于否定技術潛力。“與徹底否定AI價值的人相比,我仍然對技術突破保持積極期待,只是認為需要更務實的推進節奏。”這位技術領袖的最新觀點,為當前過熱的人工智能投資潮提供了理性反思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