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成都平原的秋糧收儲工作正如火如荼展開。在中儲糧成都青白江倉儲基地,數十座高達三十米的淺圓倉巍然矗立,這些直徑超二十米的圓柱形糧倉單倉容量近萬噸,構成了西南地區重要的糧食儲備樞紐。
走進智能化倉儲區,一臺機械臂正精準操作著兩米長的扦樣器。這套自主研發的智能扦檢系統每十五秒就能完成一次隨機取樣,通過多光譜分析技術對稻谷水分、雜質等指標進行快速檢測。"過去人工抽檢需要兩小時,現在十分鐘就能完成整車檢驗。"技術人員指著操作屏上的三維建模圖介紹,系統能精準定位糧食堆垛中的質量異常點。
在糧倉頂部,十二組高清攝像頭組成了全天候監測網絡。AI蟲情分析系統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能準確區分三十余種儲糧害蟲,識別精度達到95%。"當監測到米象或谷蠹時,系統會自動標記蟲害等級并生成處置方案。"保管員王亞龍展示著手機端的預警信息,系統每日執行上百次掃描,將蟲情發現時間從傳統方式的72小時縮短至2小時內。
針對糧堆內部監測難題,倉儲區布設了立體測溫網絡。27條垂直測溫電纜貫穿糧層,432個傳感器實時采集溫度數據。"每個測溫點覆蓋半徑三米的區域,溫度異常會立即觸發報警。"王亞龍調出三維溫場圖,不同顏色標注出糧堆各部位的溫度變化,系統還能預測未來72小時的溫度趨勢。
當檢測到蟲害時,糧倉會啟動智能氣調系統。通過向倉內注入98%濃度的氮氣,在48小時內將氧氣濃度降至2%以下。"這種物理防治方式既避免了化學藥劑殘留,又能使糧食進入休眠狀態。"技術人員打開倉門,沒有刺鼻氣味,只有干燥的谷物清香。監測數據顯示,采用氣調儲糧后,糧食脂肪酸值年均下降30%,保鮮期延長一倍以上。
在中央控制室,巨型屏幕上跳動著各類監測數據。從入庫檢驗到在庫管理,二十余個智能系統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每個糧倉都有電子身份證,存儲著從產地到入庫的完整信息鏈。"工作人員演示著區塊鏈溯源系統,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某批稻谷的收割時間、運輸路線和質檢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