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執行北極載人深潛任務的科考隊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后順利返回。此次科考依托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艘具備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三號”以及“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為北極科學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
今年7月22日,北極載人深潛科考隊從三亞啟程,與“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共同奔赴北冰洋海域。在為期56天的北冰洋作業中,科考隊開展了多項科學考察和試驗,成功采集了水體、沉積物、巖石和生物等珍貴樣品,并獲取了大量觀測數據。這些成果將為深入研究北極氣候的快速變化提供關鍵科學依據。
作為此次任務的核心裝備,“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北極完成了43次潛次作業,其中在國際首次加克洋中脊區域開展了載人深潛科考。值得一提的是,該潛水器在中央海盆海冰覆蓋率超過80%的極端環境下,創造了29天內完成32個潛次的紀錄,平均每次在水下停留9個多小時,海底作業時間超過6小時,展現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和作業效率。
在北極執行任務期間,“奮斗者”號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實現了首次水下聯合作業。兩臺潛水器共同完成了定位搜索、標志物互換等任務,并拍攝了大量高清影像資料。這一創新協同作業模式,標志著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具備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連續開展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
與以往在馬里亞納海溝等深海區域的下潛任務不同,北極環境對潛水器提出了全新挑戰。據“奮斗者”號團隊介紹,北極海域遍布“移動的冰山陷阱”,每次下潛和上浮都需要精確避開漂移的浮冰,防止被冰塊撞擊。同時,極晝極夜的快速切換以及融冰期、結冰期的水溫驟變,對設備靈敏度造成了顯著影響,要求潛水器必須具備高度穩定的性能。
此次科考任務的成功,不僅驗證了我國載人深潛裝備在極端環境下的可靠性,也為北極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科考隊帶回的樣品和數據,將助力科學家們進一步揭示北極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