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場國際展會相繼落幕,數字與智能技術成為最耀眼的焦點。從北京到浙江,從貴州到湖南,各類前沿科技應用集中亮相,展現出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圖景。
在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智能眼鏡的多模態交互、無人礦車搭載的5G-A網絡、分揀鑄件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等創新成果,成為觀眾駐足的熱門展區。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與5G通信技術的深度融合,勾勒出未來產業變革的清晰輪廓。
浙江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嗨游”平臺憑借多語言實時交互技術,為外國游客提供無障礙旅游服務;貴州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AI醫生通過智能診斷吸引大量體驗者;湖南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中,內置北斗芯片的登山服實現軌跡追蹤與緊急救援功能,彰顯技術賦能生活的無限可能。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華為展出的昇騰384超節點真機引發行業關注。這臺算力達300PFLOPS的國產設備,標志著中國在算力領域實現系統性突破。與此同時,首款支持北斗衛星語音消息的智能手表、針對東盟十國語言優化的大模型、貫通31個省份的國家算力互聯網平臺等成果,進一步凸顯數字技術的覆蓋廣度與滲透深度。
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達10%,5G基站總數突破464.6萬個,算力規模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大模型數量超過1500個。這些數字背后,是數字中國建設十年間從戰略部署到落地生根的跨越式發展。
在制造業領域,訊飛星火大模型展示了教育、醫療、汽車等行業的全鏈條變革案例。工作人員介紹,大模型正從單點應用轉向生產、管理、供應鏈的系統性重構。農業領域通過氣象土壤數據分析實現精準作業,礦山行業借助數字化改造達成“無人值守”,數實融合的浪潮正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
智能穿戴設備讓旅途充滿趣味,智能家居系統重構生活場景,數字政務機器人提升服務效率——這些創新應用正在重塑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參展企業代表感慨:“中國數字經濟的輻射范圍與影響程度,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國際合作成為展會另一大亮點。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吸引154個國家和地區、33家國際組織參展,主賓國印度尼西亞達成超50億元采購意向,阿聯酋參展規模創歷史新高。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上,馬達加斯加代表指出,中國的北斗系統正通過技術轉移項目,助力當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面對國際競爭,中國選擇以開放姿態推動技術共享。通過搭建國際展會平臺,促進數智領域生態共建,實現發展共贏。正如與會者共同表達的愿景:“加強數智合作”不僅是口號,更是推動全球技術普惠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