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聯古今 智繪文明——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論壇近日在古城西安落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智慧的文化盛會,通過主論壇、配套展覽、專題會議及研修活動,全面展現了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論壇期間,多項創新成果集中亮相。主論壇上發布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集(2025)》,收錄了全球30余個代表性項目,涵蓋數字復原、虛擬展示、智能監測等多個領域。配套舉辦的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通過全息投影、交互裝置等技術,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敦煌壁畫修復、良渚玉器雕刻等非遺技藝的數字化再現。一位參觀者表示:“用VR設備‘觸摸’千年前的文物,這種體驗比書本學習震撼百倍。”
國際合作成為論壇核心亮點。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工作組專題會議上,中法聯合開展的“數字巴黎圣母院”項目、中埃合作推進的“數字金字塔”計劃等跨國合作案例引發關注。工作組宣布將建立全球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推動技術標準互通與數據共享。意大利文化遺產數字化專家馬可·羅西指出:“數字技術打破了地理邊界,讓人類共同的文化記憶獲得新生。”
在西安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主論壇現場,中外嘉賓通過AR眼鏡同步觀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虛擬復原演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田健一評價:“中國將5G、AI等前沿技術與文化遺產保護結合,為全球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論壇期間舉辦的數字化保護主題研修班,吸引了來自32個國家的學員參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現場演示了無人機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在古城墻監測中的應用。
文化體驗活動同樣精彩紛呈。永寧門廣場的仿古入城儀式上,多國嘉賓身著漢服穿越“時光之門”,外國青年在城樓前用手機記錄下這一獨特場景。精品展內的古代碑刻數字化展位,觀眾可通過觸控屏體驗“數字刻碑”,系統實時生成個性化碑文并投影至墻面。一位德國記者感慨:“科技讓冰冷的石碑‘活’了起來,這種互動方式對年輕人極具吸引力。”
據組委會統計,論壇期間共舉辦12場專題活動,吸引超過500名專業人士參與,線上直播觀看量突破2000萬人次。與會專家達成共識:數字技術不僅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工具,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隨著全球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將進入全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