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宴席預制菜普及,是鄉村社會結構變革與產業資本擴張共同作用的結果。
經濟效率是主要驅動力,預制菜低成本全包模式受主家與宴席老板青睞;勞動力結構變化也推動其普及,城市化使農村青壯年流失,專業廚藝依賴降低;供應鏈下沉則加速了這一進程,冷鏈物流完善讓預制菜直達鄉鎮。
然而,預制菜也引發了文化情感與消費體驗的撕裂。它雖保留傳統菜式外觀,但口感失真,宴席儀式感消亡,還形成了地域鄙視鏈。推動方看重效率與利潤,反對方則堅守文化記憶與情感紐帶。
未來,農村宴席或呈二元分化趨勢。高端市場堅守現做,以食材新鮮度維系地域榮譽感;普惠宴席則徹底預制化,中央廚房式供應成主流。第三方監管也將介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預制菜相關企業超7.3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8000余家,從企業注冊數量趨勢來看,除了受到疫情影響的三年外,預制菜相關企業注冊數量受到嚴重制約外,2024年又重新成為了預制菜企業注冊量的新高峰。
從區域分布來看,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制菜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9200余家、7800余家和6500余家。
此外,通過天眼查天眼風險和深度風險來看,涉及司法案件的預制菜相關企業約占總數的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