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腳步的臨近,眾多家庭再次面臨“神獸出籠”的挑戰。在雙職工家庭對于子女托管的需求與素質教育理念的雙重推動下,研學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市場的新寵。然而,這一行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家長花錢,孩子假裝成長”的尷尬境地。
近年來,研學產業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教育部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將研學納入必修課程體系,并給予高額補貼。據預測,2025年研學旅行行業規模將突破2400億元大關。政策的紅利、技術的賦能以及資本的涌入,共同推動了行業的快速擴容。
然而,行業的繁榮背后也隱藏著不少問題。一方面,消費者的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傳統的K12學生群體向大學生、學齡前兒童以及銀發群體延伸,形成了全生命周期覆蓋的新特征。另一方面,行業內部卻出現了“游而不學”、價格虛高、安全措施不到位以及師資認證混亂等問題,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信任。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現存的研學相關企業已超過3萬家,但其中不乏一些存在經營不規范、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的企業。
技術的革新正在為研學產業帶來全新的變革。在敦煌,少年們通過AR眼鏡透視壁畫礦料成分;在西安,學子們在大明宮遺址VR朝會上體驗歷史。這些沉浸式的學習方式正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推廣,成為行業的新趨勢。同時,產業跨界融合也催生了眾多全新的研學產品,如自然觀賞型、知識科普型、非遺文化體驗以及戶外拓展等,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然而,市場的繁榮并未掩蓋行業的分化與陣痛。一方面,高端市場呈現出奢侈化的趨勢,海外營地、專車接送等高端服務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中端市場則陷入同質化競爭的泥潭,而普惠端則依靠低價暑托班等服務維系民生需求。這種分化加劇了行業的洗牌,也倒逼企業進行戰略調整和創新升級。然而,專業人才的短缺卻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市場上急需既懂教育規律又熟悉旅游服務的復合型人才,但現實卻是“旅游的不懂教育,教育的不懂旅游”。研學導師認證體系的缺失也導致了市場上出現“幾百元買證書”的亂象。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我國現存的研學相關企業中,超過半數的企業成立時間在5至10年之間,而擁有10年以上歷史的企業占比僅為10%左右。這些企業大多具有旅游或商業服務的背景,而缺乏教育行業的基因。這也導致了在研學產品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往往難以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和價值。
面對2400億市場的巨大蛋糕和政策與口碑的雙重拷問,中國研學產業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只有真正以教育本質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引擎的研學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任。當前經歷的行業陣痛期恰恰是價值重構的契機。只有告別“名校巡禮”的膚淺標簽、穿越“天價營地”的商業迷霧,那些真正用心做教育、用科技激活文化基因、用專業守護成長體驗的研學產品,才能在洗牌后的市場中領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