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公司在其最新財報中披露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細節:向董事長李彥宏支付其私人飛機業務使用費用,時間跨度為2022至2024年。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廣泛討論。
據財報解釋,此費用經百度董事會批準,用于李彥宏因公司業務需要,使用其個人家庭實益所有的飛機所產生的費用及開支。每小時費用依據租賃同類飛機的市場收費分析而定,確保了費用的合理性和市場性。
對于這一披露,網友們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一方認為,對于跨國企業的高管來說,時間就是效率,尤其是像百度這樣的科技巨頭,高層管理者頻繁出差是常態。使用私人飛機不僅能節省時間,還能提高出行效率,是一種合理的選擇。百度方面也明確表示,這筆支出已經過董事會審核,并非私下交易,符合相關法規和公司治理要求。
然而,另一方則對此表示質疑。他們認為,百度作為市值數百億的大平臺,李彥宏作為創始人本身也積累了巨大財富。在這種情況下,用自家飛機為公司辦事,似乎是一種“資源回饋”,但這樣的做法是否合適,是否損害了公司和股東的利益,值得深思。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科技與金融行業的頂級企業中,CEO或其他高管乘坐私人飛機出行早已成為一種常態。例如,阿里巴巴的馬云、蘇寧的張近東、萬達的王健林等人都擁有自己的私人飛機。京東的劉強東更是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灣流G650飛機。這些企業的做法并未引發如此大的爭議,那么為何李彥宏和百度會被推到風口浪尖呢?
關鍵在于財報中信息披露的方式。在A股乃至港股上市公司中,支付給高管的私人飛機使用費通常被視為非現金形式的福利薪酬,記錄在應付職工薪酬或高管福利及權益科目下,并不會具體指出某位高管的姓名及具體金額。而百度在財報中直接點名李彥宏,并披露了具體費用,這種做法在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見,因此引發了廣泛關注。
百度近年來在業務轉型、組織文化建設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所積累的一些問題也加劇了公眾的質疑。例如,百度此前因莆田系醫院廣告、貼吧吧主位置被轉售等問題而引發爭議。近一年中,百度高管的“洋相”也頻繁出現,如百度公關部副總裁的爭議言論、副總裁之女參與網暴等事件,都讓百度的風評跌至谷底。
與此同時,百度也面臨著業務增長放緩的挑戰。隨著傳統搜索業務的增長趨緩,百度在線營銷收入出現下滑,關鍵詞競價廣告模式在提升用戶體驗與留住用戶方面面臨壓力。而在AI能力的應用方面,雖然起步領先,但如今已逐漸進入與其他競爭者并跑的狀態。這些挑戰都讓公眾對百度未來的增長潛力產生疑慮。
因此,這場看似由私人飛機費用報銷引發的爭議,實則是公眾對百度近年來所積累問題的不滿。李彥宏作為創始人和董事長,成為了市場情緒的宣泄口。這一事件不僅考驗著李彥宏和百度的應對能力,也提醒著其他企業:在追求效率和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公眾情緒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