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簡稱上海消保委)聯合復旦大學發布了一項關于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深度測評報告,揭示了該領域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此次測評覆蓋了市場上主流的150款互聯網保險產品,包括80款醫療險、30款重疾險和40款意外險。
報告顯示,部分互聯網保險產品在設計上存在顯著缺陷。這些產品的名稱容易引發歧義,信息披露不夠全面,營銷文案不規范,甚至存在人工客服缺失的情況。被點名的平臺包括螞蟻保、京東保險經紀、水滴保和梧桐樹等,涉及的保險公司則有人保財險、安盛天平、泰康在線等多家知名機構。
互聯網保險產品往往以標準化、短周期和快速上架為設計導向,這種做法雖然提高了承保效率,但卻忽視了個性化適配和責任解釋的重要性。這種“輕量化”設計導致用戶對保障范圍的理解存在偏差,經常出現保障不匹配或不適用的情況。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互聯網保險產品通過模糊免責條款、利用饑餓營銷等手段誘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在京東保險經紀平臺上銷售的人保財險個人百萬綜合意外險,其宣傳的“百萬”保額實際上僅針對航空意外責任,而核心的意外身故保險金僅為10萬元。
螞蟻保平臺在推廣“開門紅”活動時,也采用了類似的策略。其銷售界面顯示“今日僅剩XX單”的提示,營造出緊迫感,促使消費者在沒有充分了解產品的情況下做出倉促決策。
除了上述平臺外,螞蟻保銷售的眾安保險“惠醫保產品”、梧桐樹銷售的人保財險“人保統護衛(互聯網專屬)”以及太平洋產險的“小蜜蜂5號綜合意外險”同樣被上海消保委點名批評。
這些問題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了互聯網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上海消保委呼吁相關企業和平臺加強自律,規范營銷行為,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確保消費者能夠做出明智的購買決策。
同時,上海消保委也建議消費者在購買互聯網保險產品時保持理性,仔細閱讀產品條款和免責聲明,了解清楚保障范圍和責任限制,避免被不實宣傳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