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畢業季的悄然臨近,眾多高校應屆畢業生在面臨畢業論文的傳統審查流程——查重與答辯之外,還需跨越一道新門檻:AIGC檢測。今年,包括四川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湖北大學以及西南交通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紛紛發布通知,要求對畢業論文進行AI生成內容比例的檢測。人文社科類論文的AI生成內容通常被限定在20%以內,而理工醫科類則更為嚴格,不得超過15%。
值得注意的是,復旦大學等高校還采取了進一步措施,要求學生在正式答辯前,如果論文中使用了AI工具,必須在畢業論文承諾書中明確披露。這一舉措引發了廣泛討論,關于畢業論文是否應引入AI檢測、AI檢測是否存在誤判等問題在網絡上引發了諸多爭議。
在這股檢測浪潮的推動下,一條圍繞論文AI檢測的產業鏈悄然興起。原本依賴降重、論文代寫等服務的個人或機構,迅速調整方向,增設降低畢業論文“AI率”的服務,利用低價策略,大肆收割這一屆的畢業生。這些服務提供者自稱為“降手”,在小紅書、閑魚以及電商平臺上,以“純人工降AI”等字眼吸引學生購買。
據一位“降手”透露,他們通常按照需要修改的字符數量來收費,行業內定價大約在“1000字10元”左右。由于市場門檻低,入行者眾多,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相比代寫論文等需要一定專業知識和學歷背景的服務,降低AI率的服務更為簡單,主要通過對語句的主謂賓進行調換,而不改變原意,因此無需過多考慮接單人員的學歷或專業。
與此同時,與高校密切合作的學術檢測網站,如知網、維普和PaperPass,也新增了AIGC檢測服務,與論文查重服務并列。在“AIGC檢測”報告中,被系統判定為AI生成的片段會被標記為不同顏色,方便學生識別與修改。然而,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一些商家開始售賣所謂的自研AI檢測工具,甚至宣傳能夠針對知網、維普等算法進行降AI率,這些工具的價格與官方檢測費用相近,但效果卻難以保證。
許多試圖通過捷徑降低AI率的學生,卻頻頻踩坑。他們不僅發現論文的AI率沒有降低,反而可能因為修改不當導致論文質量下降,甚至遭遇“降手”失聯、被拉黑等情況。張岳,一名2025屆應屆畢業生,在多次修改后依然無法降低AI率,最終決定在閑魚上尋求幫助。然而,他支付的30元修改費用并沒有帶來任何效果,反而讓論文更加混亂。
一些畢業生還遇到了商家宣傳的針對知網開發的降AI檢測系統,這些系統主要通過同義詞替換等方式降低AI率,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一些畢業生將這些系統稱之為“用AI降AI”的荒誕游戲,因為修改后的論文往往失去了原有的表達,變得面目全非。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短期收割的“降手”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隨著市場的日益混亂和競爭的加劇,這個行業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學生們在尋求降低AI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支付高昂的檢測費用,還可能面臨論文質量下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