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華曦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曦達”),一家專注于推動AI技術在家庭空間場景應用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近期調整了其上市策略,從北交所轉戰港股市場,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華曦達的故事始于2003年,由創始人李波在深圳創立。起初,公司專注于數字電視機頂盒相關芯片設計,但隨著技術的演進,華曦達于2010年成功轉型,專注于OTT互聯網電視軟件平臺、智能終端整體技術和商業解決方案。2017年,華曦達成為中國首批獲得Google Android TV認證的企業,正式進軍Android TV終端市場。
目前,華曦達的AI Home設備組合涵蓋了電視終端、投影儀、攝像頭等商業化智能產品,以及音箱、機器人、眼鏡、家庭算力中心等AI+在研產品。這些產品已成為Google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助力華曦達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從財務表現來看,華曦達近年來保持了穩定的營收規模。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25.29億元、23.67億元和25.41億元。盡管營收增速有所放緩,但華曦達在全球企業級AI Home解決方案市場中的地位依然穩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按2024年收益計,華曦達在全球市場中排名第八,在中國市場中排名第三。同時,華曦達還是全球最大的Android TV智能終端供應商。
然而,華曦達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申請北交所IPO的過程中,公司經歷了三輪問詢,但最終在2024年1月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這一決定背后,或許與華曦達在新三板掛牌期間的一些爭議有關。例如,公司曾隱瞞與關聯方的交易,導致被深圳證監局出具警示函。具體而言,華曦達的第一大客戶智慧媒體科技有限公司,實際上是公司副總經理陳京華的近親屬持股企業。這一隱瞞行為持續了三年之久,直到北交所IPO前夕才被揭露。
除了關聯交易的問題,華曦達還曾因財報數據差錯而兩次收到口頭警告。2021年和2022年,公司連續兩年對財報進行會計差錯更正,涉及收益、銷售成本、開支及純利等多項數據調整。這些錯誤不僅影響了公司的財務透明度,也對投資者的信心造成了一定影響。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華曦達并未放棄上市的夢想。此次轉戰港股市場,公司顯然希望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拓展其業務版圖。值得注意的是,華曦達的收入主要來自海外市場,占比超過90%。因此,公司此次上市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實現在海外市場的增長。
在股權結構方面,創始人李波持股控制36.61%的股權,為第一大股東。而知名機構騰訊和立訊精密也位列其中,分別持股3.13%和2.09%。這些機構的支持無疑為華曦達的上市之路增添了幾分底氣。
然而,港股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華曦達能否順利IPO,還需看其能否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認可。畢竟,一個透明、規范、有潛力的企業,才是資本市場最青睞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