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正愈演愈烈,這一趨勢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深刻憂慮。近期,比亞迪憑借其在歐洲市場的亮眼表現,以及在國內市場推出的限時“一口價”銷售策略,掀起了一場新的價格戰風暴。這一舉動迅速波及A股和港股汽車上市公司的股價,導致多只股票出現大幅下挫。
5月26日,港股市場上,零跑汽車和吉利汽車的股價跌幅一度突破8%大關,即便是與華為深化合作的東風汽車集團,也未能幸免于難,股價下跌超過6%。更為嚴峻的是,H股汽車板塊的整體跌幅在午盤后更是超過了8%,市場悲觀情緒濃厚。
A股市場同樣未能獨善其身,汽車板塊的股價普遍承壓,價格戰的影響已經滲透至整個汽車產業鏈條的上下游。數據顯示,比亞迪4月在歐洲市場的純電動車銷量首次超越了特斯拉,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可能預示著歐洲電動車市場格局的重大變化。若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納入統計范疇,比亞迪相對于特斯拉的銷量優勢則更加顯著。
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這位曾以“睡在工廠”著稱的企業家,如今正面臨著來自汽車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壓力。與特斯拉的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汽車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相對穩定,盡管漲幅持續收窄,但仍呈現出一定的增長態勢。
在汽車行業中,巨頭的一舉一動都足以引發行業的震動。比亞迪的價格策略,無疑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分板塊來看,經銷商/零售板塊終于結束了下跌趨勢,實現了小幅上漲;而零部件板塊則成為本期唯一下跌的板塊,顯示出市場對該領域未來發展的擔憂。
具體到個股表現,美股上市公司禾賽憑借21.32%的周度漲幅位居榜首,其宣布獲得長城歐拉品牌下一代車型的獨家定點合作,為股價的上漲提供了有力支撐。禾賽還計劃以保密形式申請香港上市,這一消息也進一步提振了市場信心。江淮汽車和賽力斯同樣表現出色,分別上漲了14.76%和漲停,分別得益于新車型的發布和與華為的合作。
然而,并非所有汽車股都能在這場價格戰中全身而退。零部件板塊的萬向錢潮和精鍛科技本期跌幅墊底,分別下跌了12.22%和11.47%。同時,蔚來汽車的美股和H股也均出現了大幅下跌,跌幅均超過6.8%。盡管蔚來近期推出了多款新產品,但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擔憂似乎并未因此消散。
汽車行業的格局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新一輪的價格戰只是這場變革的冰山一角。這究竟是一場內卷式的惡性競爭,還是一場優勝劣汰的洗禮,市場將很快給出答案。然而,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價格戰都將對二季度上市公司的財務業績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在降價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避免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惡性循環,將是所有汽車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