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那顆名為“海洋之心”的藍寶石項鏈不僅是露絲貴族身份的標志,更是其母親施加束縛的象征,同時見證了影片中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誓言。而十年后的《色·戒》,易先生憑借一顆6克拉的卡地亞粉鉆逃出生天,王佳芝則將這顆璀璨的鉆石視為愛的證明,不惜犧牲自己。
然而,時過境遷,到了2025年,這樣以物質為愛情見證的故事似乎已不再打動人心。據《2024—2025年中國婚戀社交服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約七成受訪者在選擇伴侶時,更看重對方的個性理解與支持,而非外界壓力或傳統期望。
當下的年輕人,在追求浪漫之前,更愿意先構建一個舒適、有內涵的生活。這一變化,也在奢侈品市場中得到了體現。根據貝恩發布的報告,2024年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增長放緩,預計2025年將維持這一態勢。
面對市場的寒冬,各大首飾品牌紛紛調整策略,尋求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定位。其中,Tiffany意外成為了職場反抗文化的象征,盡管這種“踢翻你”的諧音梗,讓品牌陷入了職場PUA文化的爭議之中。另一邊,寶格麗則巧妙地利用農歷蛇年,推出了靈蛇形象的本土化首飾,成功融入了中華文化。
本土品牌則憑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占據了市場的一席之地。黃金、翡翠等材質的首飾,以其蘊含的歷史韻味和文化元素,成為了消費者的新寵。老鋪黃金等品牌,通過傳承古法工藝,將黃金消費從傳統的保值、婚慶需求,拓展到了文化收藏領域,實現了業績的大幅增長。
隨著“中式老錢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追求具有文化底蘊的首飾設計。無論是六福珠寶的“福滿傳家-宋韻傳家”系列,還是Lola Rose的非遺工藝新品,都成功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滿足了消費者對文化認同的需求。
與此同時,潮流IP的聯名產品也備受年輕人追捧。周大福與Chiikawa的聯名黃金串飾、周生生與泡泡瑪特的聯名首飾等,都憑借獨特的設計和IP的影響力,吸引了大量消費者。而水晶首飾則因其被賦予的能量屬性和靈性意義,成為了都市人緩解焦慮的“情緒出口”。HEFANG何方珠寶的“方糖系列”就是將自然界的寶石與“幸運能量”相結合,滿足了消費者對美學和玄學的雙重追求。
在這樣一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時代,首飾品牌們不僅需要維持和提升傳統工藝水準,還必須爭奪優質IP資源、提升內容營銷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消費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