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車產業的浪潮中,聯想以獨特的姿態踏入了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藍海。三年前,當“軟件定義汽車”成為行業共識,眾多主機廠和Tier1紛紛布局智能化賽道時,聯想卻選擇了成為車計算平臺的提供者,專注于為智能汽車提供算力底座和系統解決方案。
聯想的這一戰略定位,猶如一場幕后表演的導演,雖不直接亮相,卻掌控著全局的關鍵。聯想車計算團隊,在唐心悅的帶領下,明確提出智能化時代整車的靈魂將落在“計算+AI”上。他們深知,誰能將算力調度、系統交互、芯片適配、軟硬協同做到極致,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Tier1。
經過三年的深耕細作,聯想的選擇得到了市場的驗證。他們不僅成為國內最早與英偉達合作Drive Thor平臺的車企技術伙伴之一,還成功服務了多個量產項目。在上海車展期間,聯想與奇瑞星紀元、東風汽車等上下游伙伴的聯合展示,更是彰顯了其在車計算領域的深厚積累與不斷探索的精神。
聯想車計算的優勢,不僅在于其技術實力,更在于其多年積累的體系力。聯想集團懂制造、懂成本、懂交付,這些能力在汽車智能化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主機廠在追求算力的同時,更關心交付時間、成本控制以及能否快速集成目標功能。聯想的供應鏈在全球180多個國家運營了幾十年,這些能力移植到汽車行業,成為了車計算平臺的底層能力保障。
在研發鏈條中,聯想車計算始終圍繞“平臺”展開,從最初的智能輔助駕駛域控產品,到后續加入AI中間件能力,再到新一代艙駕一體域控平臺的發布,每一步都穩健而有力。他們深知,軟件是基礎,AI是目標,只有構建穩定的軟件基礎設施,才能承載高速迭代的AI算法。
聯想車計算不僅在中國市場表現亮眼,其全球化能力更是為其贏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聯想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覆蓋能力,使其天然具備跨區域交付、服務和協同的能力。在全球化、本土化的進程中,供應鏈的全球彈性、成本控制和本地化交付能力,成為了評估供應商的關鍵標準。
聯想車計算的布局策略也體現了差異化競爭。他們利用供應鏈優勢、技術優勢、平臺優勢、產品優勢和身份優勢,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中找到了自己的獨特位置。他們與車企、芯片廠商、自動駕駛公司的合作模式,更是將“不造車,賦能車”的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聯想車計算的推動下,智能汽車正逐步成為擁有動態神經系統的泛機器人。聯想為智能汽車裝上“超級大腦”,既要能通大模型、跑高階感知,也要保障實時性。軟硬件協同優化,讓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真正實現了智能化。
聯想車計算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他們將繼續深耕車計算領域,為整車廠商、機器人廠商提供完整的平臺支撐。同時,他們也將積極探索汽車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智能汽車和機器人的智能化發展。
在AI與汽車融合的下半場,算力平臺、操作系統與智能交互的協同將越來越關鍵。聯想車計算,或許將成為那個少數能將“AI能力”真正規模化落地的技術平臺提供者,為智能汽車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