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每個人都承載著不同的壓力,而開車成為了許多人日常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少駕駛者,尤其是新手或自認為車技一般的司機,在面對交通擁堵和加塞車輛時,常常感到焦慮和不安,生怕因反應不夠迅速而受到旁邊司機的催促或不滿。其實,這種情緒不僅僅是駕駛中的個別現象,更是現代生活焦慮的一種體現。
為了緩解這種無處不在的焦慮情緒,一本名為《你為何總被情緒左右》的書籍進入了公眾的視野。這本書通過一種名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方法,幫助讀者識別并改變那些引發不健康情緒的思維模式。作者丹尼爾·弗萊爾,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專門致力于解決焦慮、壓力和情緒失控等問題,他認為情緒是可以通過訓練來管理的,而思維則是可以被改變的。
書中,弗萊爾詳細闡述了四種常見的消極思維模式,這些模式正是導致成年人情緒失控的根源。第一種是僵化教條的絕對需求,比如“我必須成功”的信念,這種執念讓人無法接受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從而引發強烈的焦慮感。第二種是戲劇化夸大事實,即把小挫折看作災難,這種思維會加劇個體的焦慮和恐慌。第三種是低耐挫力,表現為難以承受逆境,容易逃避挑戰或陷入拖延。最后一種是貶低自我、他人或世界,如“我毫無價值”的想法,這種自我否定不僅影響個人的情緒狀態,還可能引發人際沖突。
在書中,弗萊爾特別強調了“僵化教條的絕對需求”這一思維模式對個體的破壞性。他以“守時”為例,指出很多人將守時視為自律的象征,進而將其上升為一種教條的絕對需求。然而,一旦遲到,這種執念就會引發憤怒或焦慮,卻對改善現狀毫無幫助。通過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讀者可以學習如何挑戰并質疑這些僵化的信念,從而減輕情緒負擔。
書中還提到,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名言“生活是否幸福,取決于思想的品質”,這與弗萊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通過改變思維模式,人們可以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從而擁有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開車還是投資,人們都希望自己做情緒的主人。然而,情緒的波動往往讓人措手不及。通過閱讀《你為何總被情緒左右》這本書,讀者可以學習到一套科學的方法,用以識別和改變那些攪動情緒的不健康想法,從而塑造更加健康的情緒和行為。
書中還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練習,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逐步改善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情緒狀態。
最后,弗萊爾鼓勵讀者在面對生活壓力時保持冷靜和理性,通過訓練自己的思維來管理情緒,從而擁有更加充實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