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賈里德·艾薩克曼被提名為NASA的下一任局長,商業航天市場在2025年迎來了新的關注焦點。SpaceX,這家估值高達350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不僅在火箭發射領域占據統治地位,還通過星鏈項目引領了衛星互聯網的發展。然而,商業航天的未來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行業,而非小眾前沿技術,需要更多競爭者和創新公司的涌現。
根據2024年全球軌道級火箭發射排名,除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隊,Rocket Lab以16次成功發射位列第二,成為最像SpaceX的新興公司之一。投資界對Rocket Lab的關注度也極高,盡管該公司股價在2025年2月因做空機構的介入而有所下跌,但作為首家能在價格上與SpaceX競爭的商業航天公司,Rocket Lab的前景依然被看好。
相比之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創建的藍色起源雖然因一次全女性太空發射吸引了大量關注,但在火箭發射數量、快速迭代、商業模式的垂直整合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與Rocket Lab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藍色起源離真正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為了深入探討Rocket Lab與商業航天的未來,我們邀請了火箭科學家陳亮和義柏合伙人黎竹巖進行對話。以下是對話內容的精選:
陳亮表示,Rocket Lab可以看作是Mini版的SpaceX,其起始路線與SpaceX相似,都是為了滿足衛星發射需求而研制的運載火箭。Rocket Lab的電子號火箭是面向微小衛星的發射需求,采用了碳纖維結構和電動泵小發動機,實現了結構的輕量化和生產速度的加快。盡管電子號的成功率與國內長征火箭相比不算特別高,但作為初創公司來說,這一成績是可以接受的。
Rocket Lab的創始人Peter Beck曾表示一子級回收技術不是火箭的未來,但看到獵鷹9號的成功后,他開始研發可回收火箭,并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吃掉了公司帽子的布條。Rocket Lab目前正在研發的中子號火箭,計劃在今年發射,其整流罩設計獨特,能夠實現一子級重復使用。
黎竹巖則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了航天產業的商業邏輯。他指出,盡管火箭發射是航天產業的基礎,但從投資角度來看,火箭發射業務的商業價值相對較低。相比之下,衛星服務業務的市場規模要大得多。因此,對于從火箭起步的商業航天公司來說,要想做大,除了做好火箭發射外,還需要拓展其他業務領域。
在談到SpaceX的估值時,黎竹巖認為,雖然火箭發射業務目前仍占據一定比例,但長遠來看,星鏈業務的價值將逐漸占據主導地位。SpaceX通過不斷降低運力成本,雖然短期內可能導致財報難看,但長期來看將為公司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關于Rocket Lab的創始人Peter Beck,黎竹巖表示,跨界融合的團隊特質在商業航天領域尤為重要。Peter Beck作為一位自學成才的創始人,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這得益于他敢于挑戰傳統規矩、不斷探索新領域的創新精神。
最后,陳亮和黎竹巖共同展望了2025年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前景。他們認為,星艦的測試、3D打印火箭以及航天工廠化將是今年的三大焦點。Relativity Space通過極限壓縮供應鏈和3D打印技術,試圖提升航天產業的效率。而制造革命和星艦的改款也將為商業航天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Rocket Lab在新西蘭的發射場環境優美,與傳統的火箭發射場截然不同。隨著商業航天市場的不斷發展,Rocket Lab等新興公司將繼續推動行業的創新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