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里德·艾薩克曼被提名為NASA下一任局長的背景下,商業航天市場正逐漸成為2025年的焦點。SpaceX,這家估值高達3500億美元的公司,不僅在火箭發射領域占據統治地位,其星鏈項目也遙遙領先。然而,商業航天的未來不僅僅是SpaceX的獨角戲,競爭與合作同樣重要。
根據2024年全球軌道級火箭發射排名,除了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隊外,Rocket Lab以16次成功發射穩居第二。這家總部位于新西蘭的公司,盡管規模較小,卻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上與SpaceX有著諸多相似之處。Rocket Lab的股價在過去六個月內飆升七倍,盡管近期遭遇做空機構打擊,但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潛力依然不可小覷。
與此同時,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創建的藍色起源也吸引了大量關注,尤其是在一次全女性太空發射后。然而,從火箭發射數量、快速迭代、商業模式垂直整合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來看,Rocket Lab更像是SpaceX未來的潛在對手。藍色起源在商業化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深入探討Rocket Lab與商業航天的未來,我們邀請了火箭科學家陳亮和義柏合伙人黎竹巖進行對話。以下是對話內容的精選:
陳亮指出,Rocket Lab可以被視為一個“迷你版”的SpaceX。它起步于微小衛星發射需求,研制出了電子號火箭,這款火箭以其碳纖維結構和電動泵發動機而聞名。盡管在成功率上不如國內長征火箭,但作為一家初創公司,Rocket Lab的成就已經相當可觀。目前,Rocket Lab正在研發中子號火箭,旨在滿足中型運載火箭的市場需求。
黎竹巖則從投資人的角度分析了航天產業的商業邏輯。他認為,盡管火箭發射是航天產業的基礎,但從商業價值來看,衛星服務等相關領域更具潛力。因此,對于像Rocket Lab這樣的商業航天公司來說,除了做好火箭發射外,還需要拓展更多業務,形成端到端的商業模式。
在談到SpaceX的估值時,黎竹巖表示,盡管火箭發射業務為SpaceX帶來了可觀收入,但星鏈業務才是其未來價值的核心所在。隨著星鏈的不斷擴張,SpaceX的估值有望進一步提升。
對話還涉及了Rocket Lab創始人Peter Beck的創業經歷以及跨界創新在航天領域的重要性。Peter Beck并非知名院校畢業,卻憑借自學和不斷嘗試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黎竹巖認為,跨界融合的團隊更容易帶來顛覆式創新,因為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在談到商業航天的未來時,陳亮表示,他期待看到更多像Relativity Space這樣的公司出現。Relativity Space試圖通過3D打印技術極限壓縮供應鏈,提高生產效率。這種創新不僅有助于降低火箭發射成本,還可能為未來的太空探索帶來更多可能性。
黎竹巖則強調了制造革命在航天產業中的重要性。他認為,未來的商業航天公司需要擁有足夠好的工廠和生產體系,才能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生產出高質量的航天產品。這將是航天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最后,兩位嘉賓還展望了2025年商業航天領域可能發生的大事。除了SpaceX的星艦測試外,Rocket Lab的中子號火箭首飛、Relativity Space的3D打印火箭進展以及更多航天工廠的涌現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