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在2024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多家企業深陷困境,業績大幅下滑,甚至面臨退市風險。這一年的光伏市場,降價潮洶涌澎湃,四大主材主流產品價格跌幅均超過29%,加上美國關稅壁壘的沖擊,使得企業經營壓力倍增。
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各家公司紛紛采取措施,力求縮減開支,精兵簡政。據數字能源DNE統計,結合各公司年報,多數A股光伏上市公司的人員規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減,且人員變動與經營業績、主營業務呈現出正相關關系。
裁員潮中,ST聆達成為裁員比例最高的企業,裁員幅度高達86.67%,員工人數從600人銳減至80人。另一家ST公司ST泉為的裁員幅度也達到了51.99%,員工總數不到300人。億晶光電、京運通、愛旭股份、東方日升、ST沐邦等業績降幅較大的公司,裁員比例均超過40%。
然而,即便是一體化巨頭,如晶科能源和隆基綠能,也未能幸免于裁員。晶科能源裁員比例達到41.07%,隆基綠能更是高達49.57%。這兩家公司不僅是光伏制造板塊的營收巨頭,也是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的佼佼者。然而,2024年它們的營收均大幅下滑超過20%,歸母凈利潤也遭受重創,晶科能源歸母凈利潤暴跌98.67%,隆基綠能則從盈利轉為虧損。
相比之下,光儲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成為唯一營收、凈利雙增的企業,員工總數同比增長26.3%,超過1.7萬人。光伏輔材膠膜龍頭福斯特的員工總數也同比增長了2.8%,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營收、凈利降幅均在30%以內。
在裁員大潮中,龍頭企業面臨著如何在精簡人員的同時保持競爭力的難題。以隆基綠能為例,該公司裁員比例高達49.57%,生產人員和職能人員首當其沖,同比減少均超過50%。技術人員也受到沖擊,同比減少42.8%。然而,銷售人員卻同比增加了22.56%,盡管總人數較少,但這一變化使得人員結構發生了調整,技術人員占比增加至25.86%,銷售人員占比也提升至4.45%。同時,員工教育程度也得到提升,大專以下員工占比縮減,本科及大專以上員工占比增加。
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員工人數的下降使得隆基光伏產品的直接人工成本同比減少7.16%。同時,降薪與裁員同步進行,隆基支付的員工薪酬同比下降33.53%,管理費用也同比下降了30.22%。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技術迭代路線之爭的關鍵時刻,隆基的研發員工人數和待遇同樣下降,研發費用同比降低20.48%。
盡管各家公司都在努力縮減開支,但成本的壓降速度仍趕不上價格和收入的下滑。隆基綠能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6.23%,高于營業成本27.79%的降幅,毛利率降低至7.44%,硅片業務甚至出現了負毛利率。
除了國內市場,光伏企業的出海之路也遭遇了挑戰。隨著國際貿易局勢的嚴峻,我國光伏企業在海外的經營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一些企業傳聞稱部分廠區關閉,管理人員轉戰他國。雖然從2024年財報中難以獲取太多相關信息,但出海領頭羊晶科能源曾披露過擁有超過一萬名境外員工,而陽光電源則披露了海外員工數量的增長,但增速有所下降。
在東南亞四國產能銷路受限的情況下,光伏企業可能會更多轉向中東的沙特、阿聯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一體化組件大廠在美國的工廠落地也面臨著諸多挑戰,當地對工廠“美籍身份”的看重使得一些企業不得不進行風險防范操作,這些變動也將影響到境外員工。
光伏企業員工的變動趨勢不僅反映了行業的現狀,也為未來埋下了伏筆。盡管當前行業面臨困境,但龍頭企業仍在盡力保留研發人員,為今后的復蘇和發展留下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