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 | ITBEAR
2025年4月21日,寧德時代以一場名為“邊界覺醒”的超級科技日,向世界拋出了“技術核彈”——鈉新電池、驍遙雙核電池、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三款產品,以及一款專為重卡設計的鈉新24V啟駐一體蓄電池。
這場發布會的核心關鍵詞是“多核”,但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參數的堆砌。
當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說出“多核時代才是真正的‘您的時代’”時,他實際上在宣告:動力電池行業從“參數內卷”轉向“需求定制”的拐點已至。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這場發布會可能只是一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名詞,但對行業來說,這是一次“邊界覺醒”。
寧德時代用鈉電池打破了鋰資源的桎梏,用雙核架構重構了性能組合的邏輯,用超充技術挑戰了補能效率的極限。更關鍵的是,它讓電池從“車企的供應鏈配角”變成了“用戶需求的直接響應者”。
01
一場“去鋰化”的能源革命
寧德時代鈉新電池的發布,標志著鈉離子電池首次實現大規模量產。其能量密度達到175Wh/kg,與磷酸鐵鋰電池相當,卻能在零下40℃保持90%可用電量,甚至在僅剩10%電量時仍維持動力不衰減。

這一性能直接擊中了北方市場的痛點——冬季續航縮水、低溫啟動困難。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鈉資源儲量是鋰的421倍,且分布廣泛,寧德時代通過規模化(規劃年產能60GWh)將動力電池產業從“鋰礦焦慮”中解放出來。
但鈉電池的野心不止于此。商用車領域的鈉新24V重卡蓄電池,以“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61%”和8年壽命,宣告鉛酸電池時代的終結。
鉛酸電池的污染問題長期困擾商用車行業,而鈉電池的環保性和經濟性,讓“天下無鉛,車電同壽”從口號變為現實。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材料科學的硬仗。寧德時代通過原子級材料重構技術,將鈉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1萬次,較傳統鋰電池增加40%。
而復合抗凍電解液技術,則讓電池在極寒環境下仍保持離子傳輸效率——這是北方市場大規模電動化的關鍵鑰匙。
02
雙核架構
如果說鈉電池是“破界”,驍遙雙核電池則是“重構”。
雙核架構,意味著電池包擁有兩個強大的“獨立能量區”,同時具備五大雙核功能,包括高壓雙核、低壓雙核、結構雙核、熱管理雙核以及熱失控安全防護雙核,能確保動力輸出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這種設計讓電池從“單一性能賽道”轉向“場景化定制”。

以鈉-鐵雙核方案為例:鈉電池負責低溫環境下的穩定輸出,磷酸鐵鋰則提供高能量密度,兩者協同實現零下40℃仍能續航500公里。
而鐵-鐵雙核方案搭載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將軸距3米車型的續航推至1000公里,每公里成本低至0.1元——這幾乎是對燃油車經濟性的終極挑戰。
更顛覆的是“自生成負極技術”,可讓電池的體積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可在同樣的電池包空間內配置更多的電量,支撐起更長的續航。
該技術可以靈活適配各種材料體系,當搭配三元體系時,能量密度最高可提升至1000Wh/L以上。
03
超充與生態
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的發布,將充電倍率推至12C,1.3兆瓦峰值功率實現“1秒補能2.5公里”。在零下10℃環境下,15分鐘從5%充至80%,效率較前代提升100%。但超充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參數——它正在重塑整個補能生態。

寧德時代的目標是讓超充樁成為“新型基礎設施”。1.3兆瓦的功率對電網負荷提出極高要求,這意味著車企和充電運營商必須與寧德時代深度綁定。
另一方面,超充技術的突破加速了“車電分離”商業模式。以鈉新電池為例,其巧克力換電車型將于2025年12月量產,用戶可靈活選擇電池租賃方案。
這種模式不僅降低購車門檻,更讓寧德時代從“電池供應商”升級為“能源服務商”——通過電池循環利用和儲能網絡,構建閉環生態。
總結
多核時代的贏家
寧德時代的“多核革命”,表面是技術突破,實質是商業邏輯的重構。
它用鈉電池打破資源壟斷,用雙核架構定義場景化需求,用超充技術綁定行業生態。
曾毓群說:“我們不希望被定義為電池的制造商,我們更希望把自己稱為新能源產業的開拓者?!?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寧德時代正在從供應鏈的“乙方”變成規則的“制定者”。
隨著多核架構在智能駕駛、車規級芯片等核心領域的深度滲透與創新應用,新能源汽車產業將迎來新一輪深度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