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這座繁華都市的暮春時節,梧桐新葉輕搖,陽光斑駁,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躍動著數字化的旋律。黃浦江畔,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的生態共生圖景正徐徐展開。
走進張江科學城的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低沉的服務器轟鳴聲仿佛在訴說著國產算力蓬勃的生命力。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保險行業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突破——首個自主創新的千億級參數大模型在這里誕生,為數億用戶提供著高效可靠的保險服務。與此同時,在寶鋼熱軋車間,機器的轟鳴與金屬的碰撞交織成一首工業交響曲,一條條熾熱的鋼板在高壓水幕的洗禮下,向著終點沖刺。
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場景背后,卻有一個共同的推動者——昇騰。作為國產基礎軟硬件平臺的核心,昇騰以技術生態和商業生態的雙重驅動,推動多場景應用落地,樹立行業標桿。它正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棧自研、開放協同的AI產業生態,而這些以具體場景為切入點的生態突破,正將上海打造成為全球AI產業版圖中的創新高地。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算力作為人工智能的基石,已成為國家戰略的核心。自主可控的數字底座,成為了中國抵御外部沖擊的重要生產力。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應用技術部部長王濤介紹,2022年啟動的國產化智算中心布局,如今已顯現出前瞻性的價值。2023年2月,上海超算中心正式發布了基于昇騰Atlas900 Pod算力集群的全棧國產化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務平臺,其峰值速度可達100PFLOPS(FP16)。截至目前,已有超過80家用戶基于該平臺實現了典型應用。
該平臺適配了DeepSeek等主流模型,服務于藥學、航空航天、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例如,它支持商飛利用昇騰算力加速國產大飛機的研制;助力中核八所開發“龍吟大模型”,服務于核電領域;幫助蜜度打造政務大模型,提升公文寫作效率。以昇騰為生態核心底座,該平臺為本地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提供端到端的模型訓練、推理和API接口服務。
上海超算中心主任李根國感慨道:“計算無止境,問題永遠足夠大。”從宇宙演化到生命科學,計算已成為科技發展的必然手段。據李根國介紹,新一代算力中心將融合傳統超算與智能算力,構建“超智融合”科研范式,形成覆蓋科研創新的新鏈條。
在位于上海寶山的中國太保羅涇數據中心,智能化、數字化的管理讓整個數據中心僅需20多名IT運維人員。服務器、電源系統、空調設備等硬件實現了自動化運行。這里創造了中國保險業的一個奇跡:整體規劃占地約60畝、規劃機柜數3000多個的數據中心,僅用了298天便完成了全棧國產化的交付,創造了行業最快速度。
面對國際技術壁壘與行業生產痛點,“自主可控”成為了國內大型企業AI戰略的基石。太保在加速人工智能戰略發展的過程中,對不同智算芯片進行了POC驗證,發現昇騰的能力在大多數場景與國外芯片持平,甚至在某些場景中實現了超越。同時,華為在技術上的自主可控和大模型適配生態的成熟度,為太保人工智能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因此,太保科技在國產技術底座建設上,打造了保險行業首個自主創新的千億級大模型基礎設施。基于昇騰算力底座軟硬協同的優化技術,大模型訓練的整網計算性能提升了30%。基于鯤鵬底座實現的“一云多芯”戰略落地,30天內完成了60余個應用的原生版本適配,綜合性能提升10%,高效支撐了“雙11”等業務高峰,為保險核心系統國產化與低碳數據中心改造提供了新路徑。
“國產化不僅是技術替換,更是對行業生態的重構。”太保科技云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蔡健表示,到2024年,300多個系統將實現全棧自主可控,覆蓋計算、存儲、網絡、操作系統和數據庫,預計到2027年將全面完成國產化。
與太保科技的金融科技探索相比,寶鋼股份的智能化轉型更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但在自主可控這道必答題上,寶鋼股份與太保科技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昇騰從底層的ARM/NPU芯片,到上層的硬件使能架構CANN級AI框架昇思,都構建了完整的自主可控方案和能力。
“避免卡脖子是寶鋼AI戰略的基本要求。”寶鋼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美國對AI芯片的進一步限制,供應鏈安全成為企業命脈。全棧自研的昇騰不僅消除了這一風險,而且其開放的生態使其可以與國內主流大模型廠商無縫銜接,為寶鋼量身定制構建鋼鐵智能算力底座。
當這些行業龍頭與國產算力底座深度融合時,產業競爭力正在被重塑。作為中國寶武鋼鐵集團的核心子公司,寶鋼不僅肩負著行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使命,還是全球鋼鐵產能的領軍者。
鋼鐵行業傳統生產模式面臨多重挑戰:長流程制造涉及復雜的化學物理反應,熱態過程滯后且檢測手段有限;軋制環節速度快、精度要求高,人工經驗依賴度高導致質量和成本波動。隨著AI進入核心生產環節,這些難題正在被一一解決。在寶山鋼鐵基地熱軋1880產線上,只需幾分鐘,一塊厚厚的鋼板便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歷經多次反復碾壓、沖刷、降溫,最終變成一卷最薄為1.2mm的熱軋鋼卷。中間所有環節全部由AI模型預測和控制,寬度誤差率正負不能超過2mm。
2024年下半年,基于華為盤古預測大模型開發的熱軋自然寬展預測模型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華為預測大模型在鋼鐵制造領域的閉環控制技術驗證。上線數月以來,該模型已實現推理精度和效率與現有小模型相當,且開發和迭代效率遠高于原有模式。
高質量行業數據集是驅動“AI+”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關鍵。高爐控制是全球鋼鐵行業的難點,爐內溫度最高可達1600攝氏度,傳統方式下爐溫預測命中率不高。2024年,寶鋼與華為聯手攻關,在高爐控制場景數據治理上投入大量人力,經過十余次迭代后,最終形成符合大模型訓練和推理的高質量高爐場景數據集,模型的成功也水到渠成。據寶鋼相關負責人透露,截至目前,預測一小時后的爐溫命中率達95%,硅含量命中率達92%,預測兩小時后也能達到90%以上,具備實際應用能力,經濟效益顯著。
2025年,寶鋼計劃上線300個AI場景,打造5條標桿產線,并在鋼鐵大模型、數字孿生、全產業鏈優化等領域取得突破,部署100個智能體,覆蓋研發、決策、診斷等環節。預計未來模型數將超過1000個,徹底改變傳統鋼鐵制造業的面貌。
更重要的是,這套模式正在加速復制推廣。據透露,高爐智能控制聯合創新模型未來將由寶信軟件在寶武集團內推廣,復制到寶鋼下屬基地和寶武集團下屬鋼廠。而“寶鋼+華為+寶信”的協同模式,將共同為鋼鐵行業輸出AI能力,以專業分工凝聚合力,為鋼鐵行業智能化生態注入活力。
人工智能正引領著一場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認知革命。寶鋼高爐里跳動的“數字心臟”、太保云端運行的“保險大腦”,本質上都是技術創新與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正在重構產業鏈價值,其意義不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解決深層痛點時催生的創新性方案。AI正從單一工具進化為產業大腦,驅動企業從“制造”走向“智造”,并以可復制的模式樹立標準,為全行業點亮“ALL IN AI”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