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CL華星全球顯示生態大會閉幕后,一場圍繞顯示技術未來走向的深度對話引發行業關注。TCL科技高級副總裁兼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在專訪中,首次系統梳理了企業十二年深耕印刷OLED技術的戰略脈絡,并明確提出以中尺寸市場為突破口、AI終端需求為驅動力的技術路線圖。
十二年前,當行業普遍聚焦蒸鍍技術時,TCL華星已悄然啟動印刷OLED研發。這條技術路徑的探索充滿坎坷,團隊先后攻克PPI精度、器件壽命、功耗控制等核心難題。趙軍透露,材料體系的突破成為關鍵轉折點——從小分子替代高分子方案不僅使發光效率提升2-3倍,更實現了與現有OLED產業鏈的無縫銜接,為技術商業化掃清生態障礙。
面對全球高世代OLED產線投資熱潮,TCL華星選擇差異化競爭策略。趙軍指出,中尺寸市場(涵蓋筆記本、顯示器、車載及平板領域)兼具規模效應與技術溢價空間,恰好匹配印刷OLED在畫質、成本和制造效率上的綜合優勢。企業通過四次關鍵決策構建技術壁壘:2012年確立印刷路線、2021年戰略轉向中尺寸、收購JOLED產線進行技術整合,以及今年啟動的G8.6代線建設,逐步形成從研發到量產的完整布局。
量產化進程中的兩大挑戰正被逐個擊破。在良率方面,5.5代線已實現從個位數到70%的跨越式提升,相關經驗正在向8.6代線遷移;功耗控制則聚焦移動場景需求,研發團隊立下"比肩蒸鍍技術"的軍令狀,通過材料創新與電路設計優化,確保筆電產品模組功耗突破1瓦臨界點。盡管小尺寸領域已展示出390PPI手機屏樣品,但趙軍明確表示當前戰略重心仍在中尺寸市場。
AI技術的爆發為顯示產業帶來新的變量。TCL華星構建起雙向技術賦能體系:在制造端,AI算法已深度參與印刷工藝的精度控制;在產品端,針對AI終端特性開發出兩大核心解決方案。其推出的LTPO筆電屏通過動態刷新率調節,將功耗控制在行業最低水平;同時布局多模態交互技術,使屏幕具備環境感知與智能響應能力,為未來人機交互提供硬件基礎。
在這場顯示技術的馬拉松競賽中,TCL華星同步布局Micro LED技術作為戰略儲備。這項被視為"下一代顯示入口"的技術,將率先應用于AR設備等智能終端。企業技術路線圖顯示,印刷OLED與Micro LED將形成雙輪驅動——前者主攻中尺寸消費電子市場,后者搶占元宇宙硬件入口,共同構建面向AI時代的顯示技術矩陣。
當前行業產能集中釋放帶來的競爭壓力,在趙軍看來恰是技術驗證的試金石。他強調,顯示產業的終極競爭不在于產線規模,而在于技術路線能否真正滿足新興市場需求。隨著AI終端對低功耗、智能化顯示解決方案的需求爆發,這場由技術驅動的產業變革,或將重塑全球顯示產業格局。TCL華星的8.6代線良率爬坡進程,正成為觀察這場變革的重要風向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