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暨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今天(10月25日)上午在上海臨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永久會場(臨港中心)舉行。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出席。
作為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分論壇之一,由上海臨港科技創新發展基金會、同濟大學聯合主辦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智能科學大會(以下簡稱“智能科學大會”),今天下午在上海臨港中心舉行,以“工程智能:面向未來工業體系的智能變革”為主題,集結多位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得主及全球頂尖學者,共話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工業體系,推動工程智能從技術突破邁向產業變革,為未來工業發展勾勒智能新圖景。
2021年圖靈獎得主、田納西大學教授杰克·唐加拉和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共同擔任智能科學大會的聯合主席。

在智能科學大會開幕式上,杰克·唐加拉致辭表示,科學是一門通用語言,合作精神一直是推動科學進步的動力。當前,各國面臨的問題、要尋求的解決方案,都是跨越國界的共同課題。唯有把智能科學作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才能走向成功。相信真正的科學突破發生在好奇心與合作精神相互融合之時,發生在我們不僅關注“性能”,更關注“人”之時。

鄭慶華視頻致辭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滲透進制造、能源、交通、建筑、材料乃至生物工程等傳統工業的“毛細血管”。這場變革正在推動工程體系從“自動化”邁向“智能化”,催生出全新的“工程智能范式”。本次大會匯聚了全球智能科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科學家與創新先鋒,期待學術的深邃洞見與產業的迫切需求在此交匯、碰撞、融合,激發出改變世界的創新火花。

在主旨演講環節,2015年圖靈獎得主馬丁·赫爾曼表示,面對氣候變化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帶來的嚴峻挑戰,深化國際合作成為必然選擇。

2021年圖靈獎得主杰克·唐加拉表示,為了高效可靠地利用(廣域)動態、分布式及并行環境,需要構建新一代高效可靠的軟件庫與算法。

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闡述了人工智能與數學的關系:現有AI技術為數學與科學開辟了革命性的新范式,也需借助數學方法來提升AI自身的效能與可靠性。

2024年沃爾夫數學獎得主諾加·阿隆表示,組合學中拓撲與代數方法的諸多應用均屬“非構造性證明”,其核心挑戰在于實現成果的“算法化”,這一前沿研究已取得初步進展。

同濟大學工程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華先勝提出“AI賦能工程的操作系統”這一新范式,旨在通過先進AI技術的深度融合,將其轉化為驅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路徑。

在圓桌對話環節,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講席科學家、低空經濟分院執行院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世鵬作為主持人,和六位科學家圍繞“AI與未來的雙向影響”展開深度論壇,從密碼學、高性能計算(HPC)、數學、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多領域切入,聚焦“未來如何啟發AI”與“AI如何重塑未來”兩大核心方向。經多領域觀點碰撞與深度探討,學者們達成共識:AI的爆發式發展既帶來效率革命,也伴隨透明度、安全性等隱患。未來,AI必須在人類監督下與各領域專業知識結合,通過技術優化與制度創新,避免過度依賴,確保其服務于社會福祉。

當天晚上,在創新案例分享環節,2024年蓋爾德納國際獎、2022年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帕斯卡爾·梅耶,特斯聯集團CEO艾渝,螞蟻集團技術研究院副院長、TPAMI副主編呂樂,騰訊杰出科學家、ARCLab(應用研究中心)負責人單瀛, 2023年埃尼前沿能源獎得主馬修·羅塞因斯基,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人工智能與計算化學部門負責人王正遠等先后分享自身實踐案例,展示AI賦能各領域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