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創新陷入瓶頸、AI設備尚未形成實質性市場突破的當下,人形機器人與AR眼鏡憑借獨特的新鮮感迅速崛起,成為科技領域的焦點。其中,AR眼鏡賽道競爭尤為激烈,雷鳥創新、XREAL、影目、星紀魅族等品牌紛紛入局,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也虎視眈眈,市場格局充滿變數。
近期,雷鳥創新通過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引發廣泛關注。10月20日,該品牌在社交媒體發布懸念式微博,暗示科技圈知名人物王自如已入職,并拋出“做產品、當顧問還是有更大計劃”的疑問,成功勾起網友好奇心。次日,相關話題在媒體報道和大V討論的推動下登上微博熱搜,討論焦點集中在王自如的職業選擇與行業動向。10月22日,王自如推出與雷鳥創始人李宏偉的深度對話播客節目,時長達2小時,進一步延續話題熱度。10月23日,他更以直播形式參與雷鳥新品RayNeo Air4發布會,將品牌曝光度推向高潮。這場營銷活動不僅為雷鳥帶來高關注度,也引發行業對AR賽道營銷策略的討論:在技術競爭之外,品牌是否已進入拼創意的新階段?
從市場表現來看,XREAL目前占據領先地位。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5年,該品牌連續四年蟬聯全球消費級AR眼鏡銷量冠軍,在北美市場以43.9%的份額領跑,高端機型XREAL One Pro表現突出;歐美市場占有率達39.4%,亞太地區則拿下日韓份額冠軍并登頂中國區銷售額。2025年第二季度,其出貨量同比增長113.7%,在AR+VR整體市場中排名第二,僅次于meta。然而,競爭格局遠未固化。雷鳥創新、Rokid、影目與星紀魅族構成“五小龍”陣營,其中星紀魅族在2024年第四季度以41.5%的份額領跑2000-2999元價格區間;影目在一體式智能眼鏡細分賽道表現亮眼,全系列產品銷量突破10萬臺,連續四年位居全國榜首。
科技巨頭的入局更讓戰局充滿變數。小米憑借智能音頻眼鏡的銷量優勢,未來或向AR領域延伸;華為早在2023年就推出首款AR眼鏡,當年即躋身國內消費級AR線上銷量第四名,2024年智能音頻眼鏡市占率一度超過60%,2025年上半年對消費級AR設備銷量貢獻顯著。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這些“六邊形戰士”在AI與AR領域的雙重布局,可能重塑現有競爭格局。
盡管市場熱度攀升,AR眼鏡距離真正普及仍面臨多重挑戰。以蘋果Vision Pro為例,這款被寄予厚望的產品自2024年2月發售以來銷量低迷,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僅售出50萬臺,不足meta同類產品的四分之一。用戶反饋顯示,高昂價格、缺乏剛需應用場景以及佩戴舒適度問題,導致產品淪為“嘗鮮品”。vivo今年8月發布的Vision探索版概念機同樣遭遇量產困境,反映出行業在技術突破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難題。
具體到產品體驗,AR眼鏡仍需攻克“不可能三角”:現有光波導與Micro-OLED技術難以同時實現清晰度與輕量化,主流設備重量普遍超過300克,遠高于智能手機;40°-50°的視場角限制沉浸感,強光環境下的高功耗又加劇續航焦慮。攝像頭引發的隱私爭議可能成為普及障礙——若被貼上“偷拍神器”標簽,消費者接受度將大幅降低。
市場數據雖顯示增長潛力,但距離“iPhone時刻”仍有距離。產業鏈消息稱,iPhone17系列中國區激活量突破600萬僅用時35天,超過全球AR眼鏡數年銷量總和。不過,行業仍被視為重要增量市場:IDC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將達290萬臺,同比增長121%,全球市場同年出貨量預計406.5萬臺,2029年將突破4000萬臺;CINNO Research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消費級AI/AR眼鏡銷量達26.2萬副,同比增長37%;Counterpoint研報則預計2025年全球AR+AI眼鏡出貨量將達1451.8萬臺,同比增長42.5%。在這場技術與市場的雙重博弈中,誰能突破瓶頸,將成為決定未來格局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