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這兩代人常被貼上“矛盾”的標簽。一方面,他們被調侃為“最苦的一代”——畢業時遭遇就業寒冬,買房時撞上房價飆升,人到中年又面臨職場危機;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幸運兒”,作為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經濟支持下,不少人早早實現了有車有房的生活,甚至能靠父母的退休金“躺平”。面對失業,許多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選擇“佛系”應對:“工作難找,不如先宅著。”有人宅成了“米蟲”,也有人宅出了新事業。
“不務正業,賺得不多,但做著開心,宅得自在。”這是部分80后、90后的真實寫照。從月薪兩三萬到月入幾千,他們不愿為了生計去送外賣、開順風車,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挖掘“新機會”,培育“新職業”。
小星的故事,是“潮玩二創師”的典型。這位32歲的廣告設計師,從小癡迷潮玩,家里堆著幾百個娃娃,從暴力熊到molly,她每月工資幾乎全花在了潮玩上。失業后,她靠接私活每月賺三四千,但盲盒的誘惑讓她“明知不該買,就是忍不住”。丈夫和父母建議她賣掉部分娃娃回血,可她發現,過氣娃娃在二手平臺根本賣不上價。身為設計師的她靈機一動:為什么不試試“二創”?
她在小紅書上曬出手繪的labubu帆布包,立刻引來求教程和定制的留言。幾十個訂單讓她確信:潮玩二創有市場。她把過氣的molly娃娃配上串珠掛繩,變成手機鏈、包掛,價格比單純轉賣高出一大截。她還開了直播間,采用拍賣形式,每天上播1-2小時,人氣高時,一個包掛能賺50-100元,月入幾百到上千。她還設計定制娃衣,從萬圣節套裝到小香風,一天能加工二三十件。雖然被抄襲的速度很快,但她樂在其中:“粉絲認同我的審美,我就有動力。”半年下來,她賺了不到3萬,但自由且快樂,甚至覺得這份經歷能成為進入潮玩公司的敲門磚。
38歲的小谷,則把“宅”變成了“玩具修復師”。這位土木工程專業的社恐男,從小喜歡做手工,大學畢業后在建筑公司上班,薪資過萬。37歲時,因與客戶鬧矛盾被辭退。父母為他買了60平的小房子,他還有30萬存款,邊宅邊找工作也不著急。一次逛玩具批發市場,他淘到了許多80后的舊玩具:掉漆的小鋼琴、斷發條的機器人、臟污的布娃娃。他突發奇想:修復它們,并拍成視頻。
他架起相機,用砂紙打磨、補木頭、噴漆,把一臺斑駁的三角小鋼琴修得煥然一新,剪輯成5分鐘的視頻發到B站。沒想到,有80后、90后網友留言,甚至有人愿意出500元請他修復。他陸續發布修復鉛筆盒、鐵皮機器人的視頻,每期都有網友找他修玩具。他干脆征集舊玩具,修好后寄回。加上平臺的流量激勵,他每月能賺幾千塊。“不用強迫自己社交,為情懷買單的人都很友好。”但父母擔心他“宅”久了會失去抗壓能力,小谷卻希望這種生活能持續下去:“像老匠人一樣,一生只做一件事,也很幸福。”
流量來了,商家也找上門。豆豆詢問丈夫意見,丈夫支持她:“不能與社會脫節,做博主挺好。”她把小紅書定位為“顏值母女換裝及遛娃攻略”,帶娃去公園、展覽館探店,接到了公園、親子酒店的推廣邀請,以及童裝帶貨合作。月入主要靠帶貨,直播每月4次,收入約5000元。她最喜歡旅游推廣單:“包機票食宿,還有攝影師跟拍,我們只用負責美。”40歲的她,通過這份事業找回了年輕時的狀態。丈夫調侃:“沒準以后得靠你養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