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令人震驚的食品安全事件在浙江寧波余姚市姚北實驗學校爆發,引發了廣泛關注。一段家長在學校食堂后廚發現絞肉機內蠕動著大量蛆蟲的視頻,迅速在網絡上流傳,激起了公眾對學校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
據余姚市聯合調查組通報,5月23日下午,姚北實驗學校教育集團崇文校區(小學部)的家長在陪餐過程中,偶然進入食堂后廚,目睹了這一觸目驚心的場景。初步調查顯示,該絞肉機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進行及時規范的清洗,導致了蛆蟲的滋生。
這起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近年來,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湖北鄂州學生因早餐導致嘔吐腹瀉,到四川綿陽某中學食堂經理涉嫌斂財超百萬元,再到黔南州使用過期植物油煎炸食物,每一樁事件都像是食品安全漏洞的冰山一角。
深入分析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根源,可以發現多重制度性漏洞的疊加效應是罪魁禍首。一方面,雖然實行了“校長負責制”,但在實際操作中,校長們往往更注重應付檢查,而忽視了實質性的食堂管理。湖北鄂州食物中毒事件中,同一家問題企業同時為四所小學供餐,四川綿陽案例中教職工餐與學生餐的質量倒掛,都暴露了“校長負責制”在實踐中的漏洞。
另一方面,供應鏈管理也存在嚴重問題。集中招標采購的本意是保證質量,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成為了利益輸送的溫床。監督機制失效,家長陪餐制度流于形式,“明廚亮灶”的電子監控設備也淪為擺設。再完善的制度設計,如果缺乏有效的執行,也只是自欺欺人的空談。
更為根本的是,校園餐飲市場并非自然形成的市場競爭領域,而是通過招標、承包等行政手段劃定的“特區”。這導致校園食堂經營者安享壟斷紅利,設備清洗規范、食品安全標準等底線在利益面前變得可有可無。與市面餐飲企業時刻面臨生存危機不同,校園食堂經營者缺乏來自市場的競爭壓力,使得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地方對于校園食品安全的管理思路,實際上是在加固問題的根源。以“保障學生食品安全”為由清理校園周邊小賣部,看似在解決問題,實則是在進一步強化學校食堂的壟斷地位。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反而會惡化校園餐飲生態,讓學生的飯碗被鎖死在更封閉、更缺乏監督的壟斷體系中。
校園周邊小賣部的存在,本身就是學校食堂壟斷經營的副產品。當學校通過行政手段將學生的就餐需求鎖定在自家食堂時,周邊餐飲市場自然難以孕育出成規模的餐飲店,只能容得下投資小、門檻低的小賣部。當管理者將板子打向這些小賣部時,真正的病灶卻被保護起來。
相比之下,高校通常引入多個食堂形成內部競爭,大學生也具備更強的維權意識和能力,這使得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問題相對較少。而中小學則往往將食堂整體外包,形成事實壟斷,學生既無選擇權又缺乏維權能力,家長監督也流于形式,使得中小學食堂成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發區。
食品安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市場機制、學校自律和行政監管三方面共同努力。然而,在校園餐飲這一特殊領域,市場機制失靈、學校自律缺失、行政監管乏力三重困境相互交織、彼此強化,最終形成了一個看似人人有責、實則無人負責的“責任真空帶”。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突破“學校專斷”的傳統思維,引入“管辦分離”機制。由教育部門制定營養標準和安全規范,通過公開招標引入專業餐飲管理公司運營,同時建立由家長代表、營養師和衛生部門組成的第三方監督委員會。家長監督委員會可隨時抽查、第三方機構定期審計,讓校園餐飲回歸服務本質。
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打破這個封閉的“特區”,讓專業餐飲企業通過充分競爭獲得經營權,讓學生和家長掌握真正的選擇權,讓陽光照進招標、采購、監管的每一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校園食品安全,讓學生吃得安心、家長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