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芯片界再度掀起波瀾,先是聯想在平板電腦上搭載了一顆自主研發的5納米芯片,這一消息令業界內外倍感意外,隨即網絡上涌現了各種猜測與非議。
緊接著,小米宣布即將發布一款采用3納米工藝的自研芯片,此消息一出,更是引起了軒然大波,網絡上批評與質疑之聲不絕于耳。值得注意的是,這款芯片尚未正式發布,預定日期為5月22日,但外界的負面評論已如潮水般涌來。
鑒于此,筆者決定對目前市場上小米、聯想、蘋果、高通以及聯發科最新的芯片產品,依據GeekBench 6的跑分數據進行一次對比,以圖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相對客觀的參考。
原本還考慮加入麒麟9020的跑分數據,但考慮到可能引發的爭議,最終決定放棄這一想法,以免不必要的紛爭。
當然,這樣的對比注定會引發一些人的不滿,畢竟跑分與用戶體驗并非完全等同。然而,在2025年的今天,跑分仍然是衡量芯片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盡管它并非唯一標準。
從GeekBench 6的網上數據來看,芯片的工藝水平對其性能有著顯著影響。例如,聯想的5納米芯片在性能上表現平平,而小米的3納米芯片則展現出強勁的實力。
高通驍龍8Elite依然保持著領先地位,緊隨其后的是聯發科天璣9400。小米的這款3納米芯片同樣不容小覷,其性能與蘋果A18芯片相比,也不遑多讓。
蘋果以往在芯片性能上總能領先安卓一到兩代,但如今這一優勢已不再明顯。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跑分,蘋果都已無法戰勝高通,與聯發科相比,也僅在單核跑分上保持微弱優勢。
盡管跑分并非衡量芯片性能的唯一標準,但跑分強勁的芯片往往意味著更好的性能潛力。當然,跑分不佳的芯片,無論如何優化,也難以達到頂尖水平。正如拖拉機發動機無法通過優化變成跑車V12發動機一樣。
因此,跑分依然是檢測芯片性能快速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也是為什么到了2025年,消費者仍然關注跑分的原因。
當然,隨著手機芯片性能的不斷提升,即使跑分不高的芯片,在實際使用中也能提供不錯的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芯片本身性能強大,而是它們已經足夠滿足當前手機的使用需求。
跑分雖然不能完全代表用戶體驗,但仍然是衡量芯片性能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在選擇手機或平板電腦時,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綜合考慮跑分、品牌、價格等多個因素,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