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份由知名經濟學家吳曉波團隊耗時六年、調研50萬中產階層得出的《新中產白皮書》揭示了令人矚目的趨勢:中國近四成新中產階層正尋求職業轉型,且自2021年以來,創業人數激增了64%,其中餐飲創業尤為熱門。
在這股創業熱潮中,咖啡館、茶館、酒館成為中產創業者的首選。這些業態不僅門檻相對較低,且市場包容性強、規模大、需求穩定,被許多人視為實現理想生活的途徑。然而,現實卻遠非如此美好,這些曾被視為“創業三件套”的場所,如今卻成了不少中產創業者的“夢碎之地”。
與那些為了養家糊口而創業、注重成本控制和風險的創業者不同,中產創業者往往擁有更為寬松的經濟條件和較高的學歷背景,他們進入餐飲行業更多是出于興趣愛好、追求理想生活狀態或實現自我價值。因此,他們更青睞于咖啡館、茶館、酒館這類與品質生活掛鉤、環境舒適的業態。
小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一名科技大廠的前員工,他因不滿公司內部環境而選擇創業開咖啡館。盡管他熱愛咖啡,且在中國咖啡沖煮大賽中獲得了優秀選手稱號,但真正開店后,他才意識到創業的難度遠超想象。他的咖啡館定位中高端,但店面小且位置偏僻,客流量一直不理想。線上渠道也難以走量,最終只能無奈關店。
與小余類似,安琪和胡胡也經歷了相似的創業歷程。安琪留學時曾在酒館兼職,回國后決定開一家小酒館。然而,由于裝修風格和經營理念與當地消費者喜好不符,加上經濟大環境不佳,她的酒館也在開業兩年后宣告結業。胡胡則在家人的支持下開了一家茶館,但同樣因生意不佳而在三年后關閉。
中產創業者們為何會陷入這樣的困境?一方面,他們容易被過去的成功經歷和優渥生活麻痹,對市場預判過于樂觀,對風險預估不足。另一方面,經濟大環境下行和消費者理性消費趨勢加劇,使得走小資路線的餐飲業態受到嚴重沖擊。同質化嚴重和連鎖化率不斷提升也加劇了獨立小店的生存壓力。
在咖啡行業,瑞幸、庫迪等連鎖品牌的價格戰打得火熱,獨立咖啡館在價格上處于劣勢。同時,咖啡館、酒館、茶館等熱門賽道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使得消費者新鮮感快速消耗。連鎖品牌則憑借知名度高、經營模式成熟、上新快等優勢,不斷擠壓獨立小店的生存空間。
盡管如此,餐飲創業的熱情并未被完全澆滅。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餐飲開關店數量居高不下。然而,餐飲創業門檻雖相對較低,但實則對經營者要求極高。從選擇合適的賽道、門店選址和供應鏈,到日常經營、人員管理和宣傳,都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許多創業者因認知偏差而失敗,他們在進入行業前并未完全讀懂行業。
在經濟下行和競爭加劇的大環境下,餐飲經營狀況變得更加復雜。對于沒有團隊加持的個體創業者而言,跟上變革節奏尤為困難。因此,對于想要創業的人來說,現在是否是好時機值得深思。餐飲不是一個能賺快錢的領域,需要秉持長期主義精神,提升各方面能力。如果現階段能力不足或對市場認知不清,則應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