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譽為“國產彩電三巨頭”之一的康佳,如今卻深陷虧損的泥沼,其命運軌跡令人唏噓不已。根據深康佳A最新公布的財報數據,2024年康佳的營業收入僅為111.15億元,與前一年相比下滑了37.73%,毛利潤更是降至4.8億元,創下了自1994年以來的新低。更令人擔憂的是,康佳的歸母凈虧損達到了32.96億元,同比擴大了52.31%,扣非凈虧損也達到了32.06億元,虧損狀況依舊十分嚴峻。
回顧康佳的發展歷程,其衰敗的軌跡清晰可見。自2019年營收突破550億元的高點后,短短五年間,康佳的營收便縮水超過400億元。更糟糕的是,其扣非凈利潤已連續14年為負,累計虧損超過190億元。歸母凈利潤也連續三年為負,而資產負債率在2024年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92.65%。
面對如此困境,康佳的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已計劃將其交由另一家央企接手,以推進專業化整合。這一消息傳出后,市場反應強烈,深康佳A的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超過20%,市值一度突破120億元。
康佳的衰落,無疑是企業戰略失誤和內斗不斷的雙重結果。作為改革開放后的首批中外合資電子企業,康佳曾風光無限。1992年,康佳以彩電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深交所,1999年又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高清晰數字電視。在2003年至2007年間,康佳更是連續五年奪得中國彩電市場銷量冠軍,穩坐行業龍頭寶座。
然而,2007年,康佳卻未能抵擋住房地產行業的誘惑,斥資17億元建設江蘇昆山旅游度假區,高調進軍地產領域。這一決策恰逢顯示技術從傳統CRT向液晶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內彩電巨頭們紛紛建廠投產,而康佳卻因地產業務占用大量資金,直到2008年末才在昆山建廠,錯失了市場先機。
然而,多元化發展并未給康佳帶來預期的收益,反而使其在電視領域的地位逐漸邊緣化。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TCL、海信、創維、小米四大品牌合計出貨量超過700萬臺,市場份額超過80%,而康佳的銷量不足50萬臺,同比下滑幅度超過20%。
除了戰略失誤外,康佳內部的紛爭也加速了其衰落進程。華僑城集團作為深康佳A的控股股東,與康佳之間的利益紛爭不斷。尤其是土地之爭更是引發了雙方的激烈對抗。2011年,康佳總部廠區被列為城市更新單元規劃范圍,但康佳申請作為項目唯一開發主體的請求卻遭到了華僑城的反對。雙方因此陷入長達三年的仲裁與反仲裁爭論中,最終土地被裁定與華僑城分享。
這一事件激化了康佳中小股東與華僑城之間的矛盾。2015年康佳股東大會上,中小股東上演了一場奪權大戲,在董事會中占據了四個席位,超過了華僑城的兩席。此后,康佳與華僑城的內斗愈發激烈,導致公司經營慘淡,凈虧損大幅飆升。
直到2017年3月,康佳首次對外公開選聘高管,周彬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任總裁后,康佳與華僑城的股權之爭才告一段落。然而,有媒體推測雙方關系的“緩和”或許只是表面現象。2024年8月,華僑城“老人”聶勇作為財務總監空降深康佳,被視作代表大股東利益。這或許表明華僑城仍在試圖通過把控財權來維護自身利益。
然而,連續多年虧損的華僑城似乎已對掌控康佳失去了信心,有了放權的計劃。根據華僑城財報顯示,2024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40%,歸母凈虧損同比擴大33.42%,這是華僑城連續第三年虧損,三年合計虧損達到260億元。在此背景下,華僑城集團表示將推進央企之間專業化整合,由其他央企集團對康佳實施專業化整合。
目前市場傳聞稱央企華潤集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可能接手這家陷入困境的老牌家電企業。但深康佳A方面尚未就股權變動發布任何官方消息。無論最終接盤者是誰,這家老牌企業想要翻盤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