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快速發展,其對信令通道的無限制占用將運營商與OTT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矛盾再次激化,而矛盾的焦點也走到了利益分配的檔口。
3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以下簡稱“工信部”)苗圩表示,目前,工信部已經要求運營商提交相應的解決方案,監管部門總體上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微信有收費的可能,但不會大幅收費。而據媒體報道,工信部決策層已明確表示:“微信收費是肯定,但具體如何收費還在斟酌研究中。”
盡管騰訊此前曾多次表態,微信不會收費。但隨著工信部態度的明確,微信走向“被收費”似乎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在這次利益博弈中,運營商與OTT服務提供商之間的戰火被扇旺,而微信只是一根被點燃的導火索。
角色變化:運營商轉向渠道提供者
移動互聯網確實帶來了太多的改變,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移動運營商。趨于飽和的電信市場、互聯網企業對傳統電信業務的滲透與侵蝕,使運營商不得不做出調整以應對挑戰。而微信等OTT業務的出現將這一挑戰難度再次升級。
互聯網企業對運營商發起的這場挑戰,與其說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用戶需求增速帶來的業務變化,實際上卻是雙方對價值觀的不同認識導致。
IHS分析師崔辰毓表示,OTT服務提供商由傳統的互聯網企業演化過來,它們基于用戶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目前,很多手機上的APP均是從PC上得到的靈感或者直接移植過來。相反,移動運營商基于用戶需求的種類有限,更多的是提供基于需求的服務質量,如信號穩定性等,因此并未一開始就意識到針對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價值。
有因必有果。沒有及時適用移動互聯網帶來的這場變化,卻又再次迎來了OTT,盡管數據流量的暴增曾令運營商興奮,但興奮之后卻是痛苦。
中國移動2012年度業績報告顯示,2012年無線上網業務流量同比增長187.6%,收入增長53.6%。其中微信等OTT應用拉動了10%的流量。快樂并痛苦著,盡管流量在增長,但60%的網絡資源消耗顯得有點入不敷出。
更重要的是,OTT已經打破電信圍墻,并開始對傳統電信業務造成沖擊,首當其沖的是短信、語音等業務。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移動短信發送量達到8973.1億條,同比增長僅2.1%,增幅為四年最低。今年1-2月,整個短彩信業務同比下降一成。在語音方面,根據中國移動內部數據,截至目前,其話音業務已經破紀錄地出現四個月的連續負增長。
在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過程中,運營商并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開放與能力成為了運營商近年來提到的最多話題,在推進中,運營商的角色也在悄然發生轉變。“在移動互聯網、OTT等快速發展的同時,運營商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渠道提供者。” 崔辰毓說。
目前,大部分移動運營商已擁有自己的移動應用商店,并通過優厚的政策吸引開發者為其提供優質豐富的應用資源。以中國移動為例,截至2012年7月,中國移動 MobileMarket上架應用突破12.6萬個,平臺注冊開發者超過370萬,累計下載量近9億次,日下載量超過1000萬次。
被收費:或轉戰平臺分成
OTT業務的“永遠在線”對信令通道的無限占用,讓運營商備感難受。從目前來看,運營商也尚未找到應對之舉,它們希望通過收費來緩解OTT業務的沖擊,并對其資源占用做出補償。
“可能收費,但不會大幅度收費”這是苗圩對微信收費做出的表態,盡管有些模糊,但傾向性仍然明顯。“微信”似乎已經難逃“被收費”的命運。但收費能否真正弱化這一矛盾,并解決根本問題,很難權衡。
崔辰毓表示,OTT業務的出現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收費并不是理想的方式,即使對微信收費,也會有其他的APP出現。他認為,合作可能產生雙贏的局面。
對于合作,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日前曾表示,我們跟運營商應該是越來越多合作的關系,因為產生大量流量,運營商也會從過去語音轉向數據流量業務經營為主,未來絕對是合作空間越來越大。而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也指出, OTT公司走到今天與運營商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的。而未來,運營商和OTT公司不會發展成水火關系。他同時表示,一個企業要可持續發展、一個行業要可持續發展,違背經濟規律做事都是難以長遠的,不管你用任何的創新模式,基本的經濟規律在創新當中仍然有效。
盡管常小兵的這一論調被業界廣泛解讀為運營商未來將向微信收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運營商與微信合作共贏也是遵循經濟規模的一種體現。
那么如何合作,業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表示,微信走的是Facebook模式,在這階段絕不會像微信用戶提出收費要求,而騰訊獨自掏腰包彌補運營商短信的缺口也不太可能,所以騰訊最終很可能只有選擇與運營商聯運微信收費。運營商自然很高興出面向用戶推出收費方案,而后雙方再按比例實施分成。
而崔辰毓則表示,盡管工信部態度比較模糊,但對收費有一定的傾向性。一旦收費對騰訊將帶來巨大沖擊,尤其騰訊還在籌建基于微信的手機游戲平臺,迫于壓力,騰訊很可能與運營商合作,進行一定的平臺分成。“在移動應用商店中,運營商正在積極與APP開發者合作,這一模式同樣可以轉嫁,運營商也可以與OTT服務提供商合作。”
業務對戰:運營商面臨諸多挑戰
確實,運營商并不太習慣移動互聯網的這場變局,在行動上始終較互聯網企業慢一拍,但仍在堅持并努力著。
一方面,運營商將占用了大量網絡資源的OTT業務,如微信、手機助手等產生的網絡流量單列出來,為即將的收費做足準備。同時,另一方面,運營商也開始籌劃自己的OTT業務,以正面應對這場較量。
近日有消息透露,中國電信已經選擇與網易合作,重新打造OTT工具“翼信”。新“翼信”強調開放性,支持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用戶進行手機注冊。同時,翼信支持手機用戶為中國電信固話進行留言。目前,“翼信”正處于測試階段,預計第二季度即可推出正式版本。而在此之前,中國移動已決定將飛信與飛聊合并,通過將靈犀、VOIP等產品功能結合到新飛信中,同時與手機聯系人、撥號盤等終端能力結合,重構為融合通信產品。
很顯然,運營商已經意識到業務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收費與否,其自身能力的提升都至關重要。然而,運營商OTT業務能否真正對微信進行有效還擊,仍有待考量。
以飛信為例,中國移動在2007年就推出了這一產品,借助免費短信、手機與PC的互通等特性,飛信早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在隨后的發展中,中國移動希望開辟新的商業模式,從而使越來越多的功能需要付費才能擁有,而其自身特性的發展卻被忽略,即使最簡單的不同運營商用戶之間的互通,在意識到微信沖擊后,運營商才在2012年開發非移動用戶的注冊。這也使得微信僅發展一年,其用戶數就遠超發展多年的飛信。據了解,目前微信用戶已超過3億,而飛信用戶為2億。
不可否認運營商發展OTT業務的重要性,但其發展也需要更加的開放,基于用戶側體驗的思考。崔辰毓表示,“運營商OTT業務能否保證不同運營商的用戶互聯互通?是否需要收入附加費用以及如何植入用戶?都是需要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