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聯想布局武漢的消息其實在半月前就曝光了。柳傳志在武漢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出從2011年開始聯想已經在武漢地區投資60億元,未來三年的投資金額將會達到160億元。
所以,在5月7日聯想正式發布信息時,媒體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驚訝。而官方的版本顯得過于保守:在未來五年,該基地的總投資額將“超過”50億元人民幣,而不是之前傳說的160億元。
聯想現任CEO楊元慶已不止一次地暗示將給MIDH(移動互聯和家庭數字業務集團)找一個“大本營”,“一直在看,希望找到一個軟件和硬件都不錯的地方。”楊元慶曾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武漢基地落成之后,它的功能就是研發、生產和銷售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互聯產品。楊元慶的目標很明確:“它的產品將要覆蓋全球,到2014年,年銷售額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未來五年有望達到5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聯想將配套建成一個規模達數千人的研發和管理團隊,專注在移動互聯設備和應用領域進行研發。
至此,聯想的“生產線”基本布局完畢。2011年10月8日,聯想的合肥工業基地開工,將生產筆記本電腦和一體臺式機產品,年產能預計將超過千萬臺。2011年12月19日,聯想在成都的西部產業基地投產,初期投資超過1億美元,以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組裝為主,未來將擴展到聯想其他產品,年產能同樣逾千萬臺。
實際上,聯想重倉產業基地的做法甚至有悖于行業現狀。因為包括宏基在內的眾多競爭對手都逐漸變成了品牌商,制造鏈條早已外包給代工廠商。但這在楊元慶看來,是個危險的信號。“這不僅僅是成本和效率的問題,而是你離生產線遠了,就沒辦法真正把你理解的用戶需求加進產品里。”
不可否認,聯想近些年來對產業鏈的整合程度已經超過了同行。最明顯的效果就是供應鏈效率的顯著提升,正常情況下,聯想的供應鏈成本只是競爭對手的一半。正因為這樣,在國外廠商毛利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聯想依然能保持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增長和盈利。
除此之外,聯想還打算借此開展和上游廠商高度定制的合作,以體現產品的差異化。“我們希望得到一些獨享的關鍵部件。”楊元慶稱。
武漢基地將是聯想PC+戰略的重要一步,也意味著在聯想預設的時間表中,未來幾年將經歷一個迅猛的增勢。“聯想口袋里還有那么多錢,所以在品牌和劉軍(MIDH總裁)身上,元慶很舍得花。”在去年11月柳傳志的“卸任儀式”上,他曾這樣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