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霓虹燈下,張曉站在寫字樓23層的落地窗前,望著云層間若隱若現(xiàn)的月亮。這是他連續(xù)加班的第七個夜晚,鍵盤敲擊聲與咖啡機的轟鳴聲交織成一首疲憊的進行曲。突然,那輪熟悉的月亮掙脫云霧,像兒時奶奶瓷碗里溫熱的糯米團子,散發(fā)著柔和的光暈。這一刻,他仿佛聽見了時光在月光里流淌的聲音。
記憶倒帶回二十年前的夏夜。老槐樹的枝葉在月光下投出斑駁的影子,七歲的張曉蜷在竹編小板凳上,數(shù)著葉脈間的月光。奶奶的銀發(fā)被鍍上一層銀邊,她搖著蒲扇講述嫦娥的故事:"月亮是時間的家,走得太急的時光都會在那里歇腳。"那時的月亮圓得像剛出鍋的湯圓,連蟲鳴都帶著蜜糖的甜味。
十八歲那年,張曉背著帆布書包踏上開往省城的火車。站臺上,奶奶往他手里塞了個布包,里面是曬干的梔子花和一塊糯米糍。火車啟動時,他看見奶奶的身影漸漸縮成一個小點,而城市的月光被切割成玻璃幕墻上的碎片,再難拼湊出完整的圓。
工作后的第七個春天,張曉開始嘗試"存放時間"。清晨跑步時,他會把沾著露珠的蒲公英別在筆記本里;夏至那天,他用手機錄下蟬鳴,混著冰鎮(zhèn)酸梅湯的氣泡聲存進云端;深秋的銀杏大道上,他撿起最完整的落葉,夾在給奶奶的信里;冬至清晨,他特意繞道去買烤紅薯,讓蒸汽在眼鏡片上凝成細密的水珠。
某個雪夜,張曉在陽臺發(fā)現(xiàn)月光正輕輕撫摸著窗臺上的綠蘿。他忽然明白,那些被自己"存放"在各處的時光碎片,其實都靜靜躺在月亮的褶皺里。就像奶奶說的,不是時間走得太快,而是自己總攥著秒針奔跑,忘了給回憶留個安放的位置。
如今張曉的辦公桌上擺著個琉璃盞,里面盛著曬干的梔子花、銀杏葉和糯米糍的包裝紙。每當加班到深夜,他就對著月亮寫下三行字:今天存了什么?忘了什么?又該把什么放進月光里?這些字跡在臺燈下泛著暖黃的光,像極了童年時奶奶搖著的蒲扇,輕輕拂去心頭的浮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