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既是《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締結40周年紀念日,也是2025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世界氣象組織當日發布的《世界氣象組織臭氧公報》顯示,2024年全球臭氧消耗水平處于較低狀態,地球的臭氧層保護屏障正持續恢復,預計未來數十年內這一恢復趨勢將繼續保持。
根據《臭氧公報》數據,2024年南極臭氧空洞的深度低于1990年至2020年的平均值,面積也小于2020年至2023年間的觀測結果。雖然部分波動源于自然大氣因素,但長期恢復趨勢印證了國際社會協同努力的成效。自《維也納公約》實施以來,平流層臭氧層耗竭問題被正式認定為全球性挑戰,該公約通過推動臭氧研究、系統觀測和科學評估,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核心框架。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致辭中強調,40年前各國基于科學共識與團結精神,共同邁出了保護臭氧層的關鍵一步。《維也納公約》及其配套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已成為多邊環境合作的典范。當前臭氧層的逐步修復證明,當各國重視科學預警并采取行動時,環境治理目標完全能夠實現。
公報進一步指出,《蒙特利爾議定書》已淘汰超過99%的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生產與消費,這些物質曾廣泛用于空調、消防泡沫、發膠等領域。隨著管控措施的持續實施,臭氧層預計將在本世紀中葉恢復至20世紀80年代水平,從而大幅降低紫外線過度暴露引發的皮膚癌、白內障發病率,并減少對生態系統的損害風險。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塞萊絲特·紹洛表示,2025年國際保護臭氧層日的主題為“從科學走向全球行動”,與該組織成立75周年口號“科學促行動”形成呼應。氣象組織對臭氧層的科學研究始于數十年前,其成果建立在國際信任、合作與數據共享基礎之上——這些要素正是全球最成功環境協議得以達成的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