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呈現出顯著的結構性特征,與過往牛市行情形成鮮明對比。盡管最近60個交易日日均成交量維持在2萬億元左右的歷史高位區間,但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券商板塊卻未能同步走強,多數個股價格仍低于去年10月水平。這種"量價背離"現象折射出當前市場生態的深刻變化,資金流向正從傳統金融領域向科技創新板塊加速轉移。
資本市場正經歷從"消費驅動"向"科技驅動"的轉型陣痛。寒武紀股價超越茅臺的標志性事件,印證了科技創新對資本市場的重塑力量。這種轉變與2021年新能源汽車板塊的爆發具有相似邏輯——當年寧德時代等企業引領的產業革命,如今在芯片領域重現。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芯片產業的重要性已超越新能源汽車,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
面對美國商務部對半導體等戰略領域實施的出口管制措施,中國產業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韌性。9月13日商務部啟動對美模擬芯片的反傾銷調查,配合市場監管總局對英偉達的反壟斷審查,形成組合反制態勢。這些舉措表明,中國在芯片設計、制造環節已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具備應對外部打壓的產業基礎。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芯片自給率較三年前提升12個百分點,14nm以下先進制程產能占比突破25%。
資金動向揭示市場新邏輯。追蹤科創板芯片龍頭的南方科創芯片ETF(588890)年內漲幅超50%,其成分股涵蓋寒武紀、中芯國際等核心企業。這類高"含芯量"產品成為資金配置首選,折射出國產替代主題的持續發酵。與此同時,聚焦人工智能的創業板AI ETF(159382)和機器人產業ETF(159258)也獲得超額收益,三者共同構建起科技投資的"鐵三角"格局。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科技股估值體系正在重構。從DeepSeek在AI領域的突破,到華為昇騰芯片的量產,中國科技企業不斷刷新全球認知。這種產業升級在資本市場形成提前映射,科創50指數較滬深300指數的超額收益持續擴大。機構分析指出,當前科技板塊估值仍低于國際同業水平,隨著關鍵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落地,估值修復空間可期。
在這場產業變革中,資本市場扮演著關鍵角色。ETF產品的創新發展,為投資者提供了精準布局科技賽道的工具。以芯片ETF為例,其通過指數化投資分散個股風險,同時保持對產業趨勢的高度敏感。這種金融創新與產業升級的良性互動,正在重塑中國資本市場的DNA。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投資熱潮背后是產業生態的系統性變革。從EDA軟件突破到光刻機國產化,從先進封裝技術到量子計算探索,中國已構建起全鏈條創新體系。這種深度轉型不僅改變著A股市場結構,更預示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當"卡脖子"清單逐步轉化為"特長生"名單,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將得到更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