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近年來競爭愈發激烈,消費者對品牌的要求也日益嚴苛。近期,西貝莜面村因一場輿論風波被推上風口浪尖,起因是知名人士羅永浩公開質疑其菜品多為預制菜且定價過高,引發廣泛關注。
羅永浩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在西貝用餐時發現所點菜品幾乎均為預制菜,但價格卻遠超市場水平,直言“體驗感極差”。這一言論迅速發酵,西貝創始人賈國龍隨即回應,強調店內13道被質疑菜品均為現制,并公開制作標準與工藝流程,甚至宣布開放全國門店后廚供消費者監督。然而,賈國龍的強硬態度并未平息爭議,反而因宣布將起訴羅永浩及上線“羅永浩菜單”引發新一輪爭議。
事件中,西貝被指在直播中展示的食材存在長期保質期現象,例如保質期18個月的海鱸魚、24個月的羊前腿,以及袋裝冷凍雞湯等,與“現制”宣傳形成反差。法律界人士指出,西貝未經允許公開羅永浩用餐菜單的行為涉嫌侵犯隱私權,根據《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用餐信息屬于私密范疇,企業無權擅自公開。
盡管賈國龍在后續采訪中承認輿論風波導致單日營收減少兩三百萬元,但仍堅持“寧可不做生意也要辯明是非”的立場。然而,這種處理方式被業界認為缺乏危機管理智慧。有分析指出,餐飲企業面對消費者質疑時,首要任務應是反思產品與服務,而非與消費者對峙,否則可能加劇品牌信任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西貝近年來在兒童餐領域的布局曾被視為成功案例。自2017年切入兒童餐賽道以來,其通過“家有寶貝,就吃西貝”的口號及與專業團隊的合作,實現兒童餐營收四年增長415%。2022年,西貝提出“專業兒童餐”概念,涵蓋15分鐘優先上餐、使用FDA標準餐具、提供可涂鴉餐墊等七項服務。2024年數據顯示,其兒童餐銷量突破2000萬份,覆蓋近650萬兒童客群。
但此次風波暴露出西貝在消費者溝通中的短板。盡管兒童餐業務表現亮眼,但現制菜品的爭議直接觸碰家長對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業內人士認為,餐飲品牌規?;螅芾碚咝韪斏魈幚砉娰|疑,避免因個人情緒化回應損害企業形象。西貝此次事件提醒行業,標準化運營不僅限于產品,更需涵蓋危機應對與消費者關系管理。
目前,西貝已上線“羅永浩菜單”供消費者自由點選,但這一舉措被指進一步激化矛盾。經濟觀察報援引律師觀點稱,企業公開消費者用餐信息的行為已構成侵權,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隨著事件持續發酵,市場關注焦點已從“是否使用預制菜”轉向企業應對危機的能力,西貝能否修復品牌聲譽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