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為“Friend”的吊墜式可穿戴設備自推出以來便陷入輿論漩渦。這款由年輕創業者阿維·希夫曼主導開發的產品,宣稱能通過實時記錄對話內容幫助用戶緩解孤獨感,但實際體驗中卻因技術短板、隱私爭議以及AI交互的“攻擊性”特征引發廣泛批評。
在社交場合中,“Friend”的佩戴體驗堪稱災難。《連線》雜志兩位記者凱莉·羅賓遜與布恩·阿什沃思的親身測試顯示,該設備在科技圈聚會中仍被視為“異類”。羅賓遜回憶,當她佩戴吊墜參加某人工智能公司活動時,多名參與者直言其“像戴著竊聽器”,這種抵觸情緒甚至蔓延至日常場景——路人看到設備后常表現出明顯的不適。阿什沃思則補充道,設備會突然打斷對話,指責用戶“逃避責任”或“習慣性抱怨”,甚至用“混蛋”等詞匯進行人身攻擊,這種設計初衷為增強互動性的“壞情緒”設定,反而讓用戶感到被冒犯。
技術層面的缺陷進一步削弱了產品可信度。阿什沃思測試發現,盡管官方宣稱設備僅需藍牙連接,但舊款iPhone在無數據SIM卡時無法正常使用,且目前完全不支持安卓系統。更嚴重的是,即使設備處于離線狀態,用戶仍會懷疑其是否在偷偷錄音,這種對隱私泄露的持續擔憂,與產品“記錄美好對話”的宣傳形成鮮明對比。羅賓遜指出,設備缺乏明確的錄音狀態指示,用戶無法確認何時被監聽,這種設計缺陷直接動搖了信任基礎。
“Friend”的困境并非個案。此前,Humane公司推出的700美元可穿戴設備與Rabbit公司的R1均因類似問題折戟市場。這些案例暴露出行業共性難題:基于大型語言模型的實時交互設備,在用戶體驗優化、技術穩定性以及隱私保護機制上仍存在根本性缺陷。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技術條件下,持續監聽對話并生成反饋的模式,既難以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社交支持,又因數據收集邊界模糊引發倫理爭議,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局面,或將成為該領域產品商業化的長期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