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這顆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長久以來都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其中,月球背面更是因其始終背對地球,鮮少被人類直接觀測到,而成為了科學探索的“未知領域”。近日,一則關于月球背面發現2180萬億噸神秘異物的消息,再次點燃了公眾對月球的好奇心。
回溯歷史,人類首次窺見月球背面的真容,要歸功于蘇聯的“月球3號”探測器。1959年,當它掠過月球背面時,拍攝下了29幀珍貴的圖像,讓人類第一次看到了月球的“另一面”。與正面布滿暗黑色月海玄武巖的景象截然不同,月球背面主要是古老的高地和密密麻麻的隕石撞擊坑,月海玄武巖的分布極為稀少。
這次發現的2180萬億噸神秘異物,無疑為月球背面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謎團。有人猜測,這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后留下的殘骸。畢竟,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盾牌”,經常遭受小行星的撞擊。例如,2022年3月4日,一個重約3噸的飛行物就撞上了月球背面的赫茨普龍環形山,形成了兩個醒目的撞擊坑。然而,與這次的2180萬億噸相比,那個3噸的飛行物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小行星撞擊殘骸的猜測外,還有科學家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這神秘異物或許是某種特殊的礦物質。月球背面的地質構造與正面大相徑庭,月殼厚度達到了60千米至80千米,比正面厚了不少,而且玄武巖的分布面積也僅占約3%。在這種獨特的地質環境下,形成一些地球上沒有的特殊礦物質并非不可能。就像之前“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撞擊坑中發現的不明膠狀物質,經過研究后發現可能是撞擊形成的角礫巖一樣,這次的神秘異物也有可能是類似原因形成的。
還有一種更為大膽的猜測:這神秘異物是否與水有關?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原始碳質小行星在約45.6億年前誕生于太陽系外側,其中一部分后來遷移到了太陽系內側,為地球帶來了水和碳等物質。那么,月球背面是否也接收了這樣的“饋贈”呢?碳質小行星富含水及揮發分,在撞擊月球時,水有可能部分保留在了月表。此前,我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劉洋團隊就基于嫦娥四號巡視器獲取的數據,首次在月表原位識別出了年齡在1個百萬年以內的碳質球粒隕石撞擊體殘留物。這說明,富含揮發分的碳質小行星撞擊可能現在還在為月球提供水源。因此,這次的2180萬億噸神秘異物,也有可能是與水相關的物質,比如某種含水的礦物質或者水冰與其他物質的混合物。
關于月球背面這2180萬億噸神秘異物的猜測層出不窮,但究竟是什么,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公眾也對此充滿了期待和好奇,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展開討論,猜測這神秘異物的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