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嘉的山區道路上,一輛輛綠色無人快遞車正自如穿行,無需司機駕駛,便能精準識別路況,平穩駛過省道、村道,甚至能自如穿行隧道、與來往車輛交會。這些“科技新兵”的出現,不僅讓當地村民感受到了智能物流的便捷,更標志著永嘉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永嘉已投入5輛無人快遞車,覆蓋巖頭、楓林、鶴盛三鎮的16個村莊,日均投遞量達3000余件。快遞員只需按下“發車”鍵,車輛便會以20至25公里的時速,按預設路線自動完成配送和攬收任務。鶴盛鎮蓬溪村村民鄭秀婭感慨:“以前取快遞得跑鎮上,現在直接送到家門口,太方便了!”
為何無人車會選擇在路況復雜的山區“上崗”?溫州九德識越智能科技項目負責人鄭開解釋,山區道路的復雜性為無人車提供了絕佳的測試場景。“在這里,車輛能遇到更多極端路況,幫助我們完善安全運行方案。如果能在山區順利運行,其他路況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山區投用無人車并非易事。當前,全國尚無統一的無人車管理辦法,各地標準不一,不少城市出于安全考慮限制無人車進入。此前,全省也無山區開放無人車路權的先例。去年11月,在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智能交通網聯與車聯網永嘉論壇上,溫州“九識”負責人陳志豪提出了相關訴求。永嘉迅速響應,召集各部門研究全國20多個地區的無人車管理經驗,于今年2月出臺意見,明確道路測試和應用的條件、范圍、申請流程及管理方式。
永嘉還提出以應用場景為切入點,開放山區無人駕駛路權,打造全國首個山嶺重丘環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高地。這一舉措為“九識”無人快遞車的上路提供了政策保障。
得知“九識”要開展場景測試,永嘉縣巖頭鎮郵政支局主動拋出橄欖枝。巖頭是永嘉山區主要的快遞集散中心,郵政寄遞事業部巖頭營業部負責人謝屈旺坦言:“山區路遠,僅10名快遞員,人力不足導致配送時效差,難以滿足當日達需求。”
雙方一拍即合,共同規劃了首條巖頭鎮范圍內的行車路線,并初勘道路、采集線路圖,詳細標注沿途的橋、坡、坎及道路寬窄等路況,制定無人快遞車的行駛程序。
實車測試中,無人快遞車在狹窄村道會車時遇到了難題。密集來往的電瓶車讓車輛“不敢動彈”,一停就是10分鐘。鄭開和團隊成員戴浩銘一路隨行,詳細記錄問題,返程后與技術人員討論,完善行駛程序。例如,在村口小路交會時減速、避開鬧市區和學校交通高峰期、轉彎盲區時提高喇叭音量等。
經過多次優化,無人車在測試路段漸入佳境。5月15日,“九識”在永嘉縣交通運輸局拿到了溫州首張“智能網聯車輛”示范應用牌照。
巖頭線路的成功運行,讓山區百姓享受到了智能物流的便利,偏遠鄉村實現了“縣到村一日達”。隨后,無人快遞車的配送線路向楓林鎮、鶴盛鎮延伸。但在服務35公里外的邊遠村落時,又遇到了新問題——山勢狹長、隧道多,車輛穿行時容易丟失信號。為此,“九識”通過迭代優化算法,投用了新型無人車,規避了長隧道無信號的狀況。
鄭開表示,隨著配送線路的拓展和車輛技術優化,今年預計在永嘉投用的無人快遞車將達到40輛。如今,除了“九識”,“新石器”等車企也紛紛入駐永嘉。位于黃田高速口的車聯網孵化基地,已有12家車聯網相關企業入駐,8000平方米的辦公區可“拎包入住”。
永嘉在布局車聯網智能制造產業中,切中了企業急需的應用場景賽道,率先開放山區無人車路權,建設車聯網孵化基地,并結合旅游景區、城鄉社區、工業園區等多維場景優勢,推進全國首個山嶺重丘環境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高地建設。這一路徑將永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劣勢,轉化為促進車聯網企業發展的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山區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