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出現了一類針對低齡兒童群體的二手手機銷售現象,部分商家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帶有誘導性質的內容,吸引未成年人關注并試圖購買其產品。此類視頻通常以色彩鮮艷的包裝、夸張的表演和“送手機”等關鍵詞吸引眼球,實際目的卻是推銷高價低質的二手設備。
調查發現,這類視頻的腳本設計具有明顯套路:主播以“送手機”為噱頭,要求觀眾點贊、關注并哄自己開心,否則便拒絕打包“禮盒”。視頻結尾往往強調“果果家均為原裝正品”,并搭配價格低廉的iPhone型號作為賣點。例如,某賬號曾發布“200元購iPhone 14”的標題,實際銷售時卻以“特價iPhone Xs Max”替代,價格高達1150元。
記者以未成年人身份與商家溝通后發現,所謂“特價機”存在嚴重質量問題。一臺標價1150元的iPhone Xs Max電池健康度僅79%,屏幕為劣質國產LCD屏且存在壞點,邊框磨損明顯。若需搭配“精美禮盒”,還需額外支付100元,但禮盒內的充電寶無3C認證、耳機音量不平衡且彈窗異常。對比二手交易平臺,同款機型價格僅為500至800元,商家利潤超過60%。
當記者以家長身份就產品質量問題提出退貨要求時,商家態度發生轉變,先是強調發貨前已告知屏幕更換情況,后以“師傅檢查無問題”為由推脫責任。最終在開箱視頻證據面前,商家同意退貨但要求扣除600元費用,并指責家長“未盡到監管責任”。
此類現象引發對未成年人網絡消費保護的討論。專家指出,商家通過色彩刺激、話術誘導等手段針對低齡群體,其行為已超出正常商業范疇。家長需加強對未成年人網絡行為的監督,引導其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數碼產品,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