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了一場銷量激增的風暴,增長率高達50%。然而,在這片看似繁榮的宏觀景象背后,許多新能源車企卻面臨著“銷量攀升,虧損加劇”的尷尬局面。這一矛盾現象標志著整個行業已步入了供給側改革的十字路口。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家政策導向發生了顯著變化,從過去的“全民造車”熱潮轉變為“集中資源扶優汰劣”。這意味著,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車市將正式邁入“供給側改革2.0”的新階段,其核心目標在于提升行業集中度,而非簡單的市場穩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型車企的生存空間被大幅壓縮。缺乏核心技術、規模優勢以及品牌積淀的車企,面臨著融資鏈斷裂的嚴峻考驗。哪吒汽車作為大型新勢力中的一員,其市場表現從營收、話題熱度到品牌與產品,均呈現出全線下滑的趨勢,或將率先退市。
然而,并非所有非頭部企業都注定走向沒落。零跑汽車便是一個例外。自2024年起,零跑汽車憑借在B端市場的精準切入以及成本優勢,成功實現了逆勢突圍。至2025年初,零跑已完成智能架構的全棧自研,成為新能源車企腰部勢力中唯一實現盈利的企業。
行業趨勢愈發清晰:那些未能站上智能平臺的企業,將在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的技術封鎖下逐漸被邊緣化。這些企業并非“智能化進展緩慢”,而是從根本上缺乏接入智能平臺的能力。零跑汽車憑借正確的戰略選擇,成功獲得了入場券;而哪吒汽車則遺憾地未能獲得這一機會。
與此同時,中大型新能源車企的生存基礎愈發穩固。比亞迪繼續穩固其市場領先地位,華為則緊追不舍;吉利與長安穩步蠶食市場份額;奇瑞則在多個領域發起攻勢;小米則憑借其獨特的生態位成功入局。這五家企業構成了新能源市場下一階段的基本格局。
自主品牌對合資品牌的替代趨勢日益明顯。上汽大眾、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傳統合資品牌已失去技術話語權與本地化優勢。在智能化與電動化領域雙雙落后的背景下,其終端渠道也將面臨重構。
面對這一形勢,工信部或將提高新能源車市的準入門檻,重新審查產能結構,并收緊低效工廠的生存空間。政策導向將從“鼓勵建廠”轉變為“引導退出”,過去三年的投資熱潮或將迅速轉變為退出潮。
對于投資者而言,新能源車市既充滿風險也孕育著機遇。大部分新能源車企的估值將面臨估值下降、預期降低以及體量縮減的三重考驗。然而,頭部企業的整合紅利將帶來新一輪的上漲動力。未來,企業的龍頭地位將不再取決于營銷或融資額,而是取決于其“整合他人”的能力。那些能夠成功吞并其他企業的“吞并者”將成為市場的唯一贏家,而“被并者”則注定被市場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