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正引領著一場動力電池退役的革命。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退役的動力電池數量已超過80萬噸,且這一數字有望在2027年躍升至200萬噸。面對這一龐大的退役電池群,如何妥善處理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這些看似“退役”的電池,實則蘊含著巨大的再利用價值。許多電池在汽車上完成使命后,其剩余容量仍高達70%至80%,足以滿足儲能系統、基站備用電源以及低速電動車等領域的需求,實現了從汽車動力到多元應用的優雅降級。
對于那些無法繼續梯次利用的電池,拆解回收成為了它們的最終歸宿。值得驕傲的是,中國企業在電池拆解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帶電破碎和氮氣保護系統的運用,銅鋁金屬的回收率驚人地達到了98.5%,同時,鋰、鈷等關鍵元素的提取純度也滿足了工業標準,為資源的循環利用開辟了新路徑。
在推動電池回收的過程中,國家政策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的出臺,為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重慶作為先行者,已經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溯源平臺,該平臺整合了汽車制造商、拆解工廠、回收企業等多方數據,實現了對電池從生產到回收的全鏈條監管,確保了回收過程的透明與高效。
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和政策的日益完善,中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正經歷著從簡單拆解向高值化利用的深刻轉變。未來,隨著回收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的持續提高,退役電池將不再是負擔,而是轉變為推動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資源,被譽為“城市礦山”,為綠色經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