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高階輔助駕駛技術的普及大潮涌來,市場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然而,在這一領域活躍的名字卻似乎越來越少。這一趨勢背后,是行業內部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
近期,長城汽車旗下的智能駕駛公司毫末智行遭遇了人事動蕩,公司董事長張凱宣布離職,此前已有包括技術副總裁艾銳、產品副總裁蔡娜在內的多位核心高管相繼離開。據透露,毫末智行在“端到端”大模型技術,如城市NOA方面的進展緩慢,其智駕方案目前僅應用于長城旗下和現代汽車的兩款車型,智駕賽道上的競爭力已明顯不足。
同樣面臨挑戰的還有上汽集團。今年,上汽將旗下軟件公司“零束科技”與上汽研發總院進行了整合。盡管集團表示,雙方智駕團隊已合并辦公,共同推進研發工作,但有消息指出,零束科技智駕團隊有近10%的員工主動離職,研發總院的智駕團隊離職率更高。上汽目前基本放棄了自研智駕,轉而依靠地平線、鴻蒙智行、卓馭(原大疆車載)、Momenta等合作伙伴來滿足不同品牌的產品需求。
市場格局的變化更加顯著。佐思汽研的數據顯示,中國城市NOA市場已形成“6-3-1”的格局:Momenta以60%的市場份額位居榜首,華為HI模式占據28%,其余企業合計不足12%。走低端路線的大疆已明顯掉隊,而地平線雖然主營智駕芯片,但其HSD高階智駕解決方案尚未大規模上車,后續競爭力尚待觀察。
行業內部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難度高、迭代速度快,只有頭部企業能夠承受這種快速的技術變革。中小企業若未能及時跟上,將被迅速邊緣化。自動駕駛需要持續巨額投入,至今仍未看到明確收益。目前,僅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在2024年實現了盈利,而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企業則面臨巨額虧損,研發投入與收益不成正比。
智駕行業的競爭已不僅僅是技術和財力的比拼,更是生態系統的較量。誰能構建起“技術-數據-場景”三位一體的生態,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這種能力具有“滾雪球”效應,頭部企業的優勢將日益擴大。
盡管面臨巨大壓力,仍有一些主機廠堅信智能化是未來趨勢,自動駕駛是走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關鍵一步。小鵬汽車一直以智駕為品牌標簽,經過多年的積累,如今逐漸顯現成果。理想汽車雖然在智能化上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奮起直追,明確表示要成為AI公司,而非汽車制造商。這兩家車企通過高研發投入,智駕水平已躋身國內第一梯隊。
頭部主機廠如吉利和長安也展現出巨大潛力。吉利通過內部整合,將資源集中在千里科技,打造千里浩瀚智駕系統。長安汽車則是最早從底層架構出發全面構建數智新汽車的傳統主機廠之一,近年來在智能化領域累計投入超600億元,未來5年還將投入超200億元。這些頭部企業擁有雄厚資源,能夠快速補齊算法層面的短板,同時借助龐大的體量,實現智駕規模化和多元化的兼得。
目前,智能駕駛行業正經歷著深刻的洗牌過程。Momenta的開放平臺、華為的垂直整合、頭部車企的閉環生態三種模式各有優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像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等第二梯隊企業,則需要更多依靠專注特定場景來謀求發展。那些固守單一技術路線、缺乏生態協同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被吞并或淘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