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松山湖數學論壇的熱烈氛圍中,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迎來了眾多數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學者和行業精英。此次論壇以“數造基石,智創未來”為核心議題,深入探討了數學在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與深度融合中的關鍵作用。
論壇期間,“數學與人工智能研討會”成為一大亮點,它不僅是一場學術對話,更是一次直擊產學研融合痛點的思想碰撞。會上,國際知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大灣區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夏志宏拋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高校應如何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面對這一問題,來自華為、vivo、美的等企業的代表紛紛給出了自己的見解。美的集團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徐翼強調,企業最為看重的是員工抓住問題本質的科學思維、自我迭代的速度以及具備領導力的思維方式。他特別提到,表達能力與總結能力這類軟實力,往往決定了員工的職業天花板。
vivo人工智能研究院總監劉洪善則從用人單位的角度指出,學生的熱情與思考態度是他們最為關注的。他認為,企業更看重的是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學術成果的轉化能力以及對用戶場景的敏感度。劉洪善提到,在AI浪潮中,學生是否具備主動探索的習慣和好奇心,往往決定了他們能否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資深研究員孫嘉誠則強調了韌性的重要性。他認為,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培養“做到極致”的信念,這種精神在科研和工作中都至關重要。他還提到,實習經歷是觀察學生是否具備持續打磨、層層遞進思考能力的重要窗口。
針對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夏志宏邀請企業與高校教授集思廣益。徐翼分享了他在海外工作時與高校教授緊密協作的經驗,建議校企合作可以從小團隊、持續項目做起,實現學術與產業的“同頻共振”。歐洲科學院院士許進超則建議探索“干中學”的培養機制,由企業提出真實問題,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聯合指導,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補齊知識短板、鍛煉工程能力。
美的集團AI算法部長牟小峰表示,企業在校企合作與人才培養中更傾向于靈活、密切的合作方式。他提到,企業會將內部待解的前沿性、創造性問題提煉出來,與高校教師對接,同時通過招收實習生參與探索與攻關,實現人才成長與企業研發的“雙贏”。
此次論壇不僅為數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深度交流的平臺,更為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多位企業代表在現場發出誠摯邀約,愿為大灣區大學學生提供實習與聯合培養的機會,期待與學校共同培養更契合產業需求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