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詹詹 編輯丨杜海
“中國絕大部分車企,都有小訂這個環節。我們暫時還沒小米的人氣,做不到沒有小訂直接大訂;也暫時做不到特斯拉那樣,沒有大小訂,連發布會都不開,官網直接開賣。”
7月17日,在開啟一款新車小訂當天,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充滿遺憾和向往地說道,他希望通過全體同事的共同努力,以后也能做到沒有大小訂、沒有發布會,官網直接開賣。
當一家車企渴望擺脫傳統營銷枷鎖,其背后是產品自信還是市場焦慮?
類似理想汽車的“小訂依賴”,折射出多數車企的現實困境,既需通過預訂量測試市場水溫,又得為產能規劃提供緩沖期,流程冗長、用戶決策鏈條被拉長、價格體系易引發爭議。
特斯拉之所以能任性取消大小訂,核心在于產品力。從4680電池到自研電機,其垂直整合能力,多數對手難以企及。馬斯克個人IP與汽車產品的融合,也已成為特斯拉的天然廣告。
特斯拉的直營體系是其有信心“官網直接開賣”的基礎,通過直營,可以大大降低庫存周轉天數和銷售成本,并實現用戶數據全鏈路閉環,快速迭代產品,這種敏捷性正是李想渴望復制的。
憑借對互聯網流量邏輯的深刻理解,小米剛開始造車就引爆市場,雷軍更以個人IP和米粉文化實現流量裂變。這種品牌溢價使小米在銷售環節具備天然加速度。
李想坦言“暫沒小米的人氣”,暴露出其在流量運營和粉絲經濟上的不足。李想個人IP的塑造呈現出鮮明的技術理工男特質,曾因座椅皮質觸感不達標要求團隊重做,這種形象雖備受認可,卻沒能像馬斯克的“顛覆者”人設或雷軍的“親民代言人”那樣很快就引發廣泛共鳴。
李想的宣言,本質上是在索求更多的用戶信任。當產品足夠強大時,營銷環節大多淪為冗余。特斯拉用Model 3證明了這一點,小米用SU7復刻了這一邏輯。
若想實現“官網直接開賣”,理想不僅需要提升品牌聲量,更需潛下心來鉆研用戶需求,打造用戶真正需要的好車型、好服務。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