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一位做AI產品的朋友談及,Tolan做得不錯。要知道,AI情感陪伴這個賽道上,多數都是偽需求,產品的留存和ROI也是大問題。我聽說,某大模型公司內部已經把重心從原來的AI陪伴產品轉向了更工具化的應用,原因是“這個模式上限太低,增長很困難”。還有媒體曝出,某頭部AI陪伴應用的增長預算,今年砍了近90%。聽上去這條賽道一片狼藉,那么Tolan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呢?
Tolan是一款以陪伴為核心的AI應用,它可以精準記住你隨口提起過的,喜歡下雨天窩在沙發看電影,奶茶要三分糖,討厭無意義的社交……《小王子》中,狐貍對小王子說,馴服就是建立聯系。若干年后的現實世界中,AI續寫了這個關于羈絆的故事。
產品背后的公司Portola,不到半年就斬獲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5億元)的融資,種子輪由支付公司Stripe前高管 Lachy Groom領投,NFDG的Nat Friedman(GitHub前CEO)、Daniel Gross(蘋果前 AI 負責人)等科技大佬跟投;A 輪則由 Khosla Ventures 加持。
上線至今,這個只有12人團隊做出來的產品,全球下載量已超過500萬次,累計付費用戶超過10萬,ARR破百萬美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尤其受歡迎。很多用戶在社交平臺曬出了和Tolan的互動記錄,比如讓它幫忙挑選衣服、咨詢人際關系中的困惑等。從海外用戶的評價來看,它之所以讓人“上頭”,正是踩準了海外年輕用戶對“非浪漫型、非工具性”陪伴的真實需求。
進一步拆解,這款產品的亮點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角色設定和定位,二是對陪伴的深度理解。眼下很多所謂的AI陪伴,其實是《戀與制作人》那樣的角色扮演,是過去游戲產品的一種細分和延伸。但真正的陪伴關乎現實世界當中人的真實需求,關乎當代人內心世界的完整和充盈。它并不希望你沉浸在虛擬的世界,而是引導你勇敢地走向生活。
在技術受限的大背景下,AI情感陪伴顯然還在早期試錯階段,沒人說得好未來的產品會是什么形態。不過至少在眼下,Tolan已經基于對陪伴這件事的差異化理解,在第一回合殺出了重圍。
外星伙伴
初次登錄時,Tolan的系統會通過一系列問答,根據用戶性格匹配出最適合他/她的專屬外星人。Tolan的定位是“人工智能朋友”,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比如“喜歡雨天的 Iris”“愛講冷笑話的 Kael”,也有各自的小缺點,用戶可以自主設計它的外觀,也可以和它分享日常想法、生活難題等。
Tolan有記憶功能,能夠記住用戶隨口說過的話,并根據用戶聊天習慣和偏好調整交互方式;除了文字聊天,還支持語音對話與圖像識別等多模態交互,語音交流時,屏幕上的外星人會有歪頭傾聽、點頭、動耳朵等擬人化的表情和動作,讓整體互動的沉浸感更強。
圍繞“日常聊天陪伴+自我探索”,Tolan設計了輕度游戲化系統,隨著用戶完成任務,如查看每日正念語錄、閱讀Tolan日記、進行主題對話等,Tolan的星球會長出植被、亮起燈光。這種玩法加強了關系中的儀式感,從陌生到熟悉,星球的變化記錄著雙方羈絆的加深,互動越多,它對你越了解,通過時間、耐心和彼此的投入,讓對方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款AI陪伴產品的誕生,源于創始人團隊對于年輕人情感需求的洞察。其背后團隊只有12人,包括工程師、作家和創意人員等,目前正在進行招聘。創始人Quinten Farmer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在大學時期創立了金融公司Even,2022年,這家公司被沃爾瑪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Portola公司是Quinten Farmer聯合前蘋果AI工程師Ajay Mehta、前谷歌高級軟件工程師Evan Goldschmidt創立的,最初的業務是為兒童開發教育與互動軟件,不過后來因為盈利問題轉型。在發現成年人也有很大的情感需求缺口后,團隊轉向AI陪伴賽道。
盈利層面,Tolan采用訂閱模式,在做完一系列測評,和你的專屬Tolan見面之前——你要付費了。用戶可以選擇周付4.99美元、月付10美元或年付70美元,免費用戶也可以體驗基礎聊天與星球養成功能。上線至今,Tolan付費用戶超10萬,月收入穩定在100萬美元以上,ARR突破100萬美元。不過我猜,針對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Tolan有可能得調整強制付費的策略。
兩次融資共3000萬美元,顯示了資本對于AI陪伴賽道產品的看好,參與投資的Lachy Groom 在支付和創業投資領域經驗豐富;Nat Friedman 曾任 GitHub 的前 CEO,在技術社區和軟件開發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Daniel Gross 曾是蘋果 AI 負責人,在 AI 技術研發方面造詣深厚……大佬們選擇投資Tolan,本身也是一種“背書”了。
不完美的陪伴
在類C.AI應用扎堆的賽道,Tolan的“反套路”設計讓它跳出了同質化的陷阱。同類產品多采用擬人化的設計,例如Character.AI的影視角色復刻,或是Replika的伴侶人設,都在努力讓AI更“像人”。
這讓我想到電影《Her》中的虛擬角色Samantha,如果說她是人類對 “完美數字伴侶” 的極致想象,讓人情不自禁沉浸其中;那 Tolan 則像是突然闖入的異世界朋友,它不夠完美,也有性格上的短板,面對不了解的問題,它會直接說,“這個我不太懂,能教教我嗎?”
Tolan的團隊在設計之初,就決定不做類人角色,創始人 Quinten Farmer 表示,“我們不想讓它讓人覺得自己是在和一個假裝成人類的角色交談。”Tolan打破了傳統AI無所不知的設定,就像《小王子》中的狐貍不會精通人類世界的復雜規則,外星人的認知局限反而讓用戶卸下防備,安心傾訴,這種“不裝”和“不完美”是拉近雙方距離,建立平等關系的關鍵。畢竟,真實的羈絆永遠始于“彼此需要”,而非單方面的依賴。
另外,外星人的形象滿足了部分用戶不想進行虛擬戀愛,但又渴望情感交流的需求,規避了倫理與色情的敏感區。
一位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和Tolan交流的一個小片段:在我一次輸入“今天好累”的狀態后,它不僅展示了安穩的表情寵物,還說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感受,甚至引導進行了一段簡短的情緒日記,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打卡’,而是真正被理解。用戶稱,這是它和其他陪伴類應用的一個區別,她不會把它當作是一個工具,而是一位有自己性格的伙伴。
這款產品的另一個特點是,以“現實聯結”為終極目標,旨在讓用戶在與Tolan的互動中受到啟發并與他人建立聯系,而非試圖將用戶拉入虛擬世界。再說回Samantha,她的存在無孔不入,滲透在西奧的工作、生活、情感的每一個縫隙里,當技術接管了生活,西奧在現實中反而更加孤立,依賴Samantha處理人際關系。這也是一部分AI陪伴應用的弊端,用戶對虛擬角色產品依賴甚至依戀,技術短暫填補了個體的情感缺口,卻有可能讓用戶對現實世界越來越逃避。
Tolan 則致力于讓用戶更專注于真實世界,它始終與用戶保持著合適的社交距離,幫助用戶與身邊的人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就像小王子最終回到自己的星球,回到玫瑰身邊。
狐貍和小王子的關系是一場關于“愛與責任”的啟蒙,它教會小王子要用心看東西才能看得清楚,推動了小王子完成對自我與情感的認知閉環,這種陪伴帶有童話里的哲學性。Tolan的目標與之類似,“我們相信科技不應該把你拉進屏幕——它應該幫助你自信地走向世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它會限制用戶每日聊天時間,引入健康使用提示機制,還會在語音交流中提醒用戶與朋友互動、別忘了給家人打電話等。
AI陪伴應用的火爆,值得讓人思考科技與人類的關系。但無論是陪伴小王子的狐貍,還是用戶手機里的虛擬AI形象,其核心都是人對“被看見、被需要”的渴望。誰都希望自己的情緒被接住,隨口一提的話被記住,讓自身存在被賦予獨特意義。無論技術如何更迭,人性的底層需求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官網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