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2025第七屆建筑機器人技術大會”盛大召開,此次大會由中國自動化學會建筑機器人專業委員會主辦,匯聚了包括山東大學在內的多家單位共同參與,山東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聯盟等組織也給予了大力協助。活動期間,“AI賦能綠色智能建造論壇”成為了一大亮點,其中,中建八局二公司工程研究院院長房海波帶來了題為《智能建造機器人場景化落地的路徑探索與工程實踐》的精彩報告。
房海波指出,智能建造作為一種新興的建造模式,是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深度融合的產物。山東省智能建造產業發展聯盟的成立,正是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指導下,由全產業鏈企業和院校共同發起的,旨在實現資源共享,推動產業合作,構建起一個“政產學研用”全方位合作的平臺。
中建八局二公司基于企業實際和行業痛點,致力于將前沿技術應用于解決施工現場的實際問題。智能建造的應用場景廣泛,涵蓋了房屋建筑、水務環保、城市更新等多個領域。房海波詳細介紹道,智能建造的探索與應用主要圍繞“工藝數字化重構”和“技術機制雙驅動”兩大核心路徑展開。
在城市更新階段,幕墻清洗與管道檢測成為了兩大核心場景,面臨著高空作業和有限空間作業的高危風險。中建八局二公司為此研制出了輕量化幕墻清洗機器人,用以替代高空幕墻場景中的人工高危作業。同時,管道內窺檢測機器人也被開發出來,通過實時圖像采集、記錄存檔,并配置雷達和三維激光掃描,對管道缺陷進行量化處理。
幕墻清洗機器人不僅能在90度垂直立面上作業,還能在各種異形幕墻上穩固附著、安全移動。通過噴-刷-洗-刷的多重清潔工藝,這款機器人每天能高效完成1000平方米的清洗作業。管道內窺檢測機器人則采用有線設計,確保作業過程中不會因信號問題而失聯,同時,針對雨污水分流作業中的小直徑管道,機器人也進行了專門設計。
除此之外,中建八局二公司還開發了橋梁端面智能噴涂機器人和軌道式物料盤點機器人。橋梁端面智能噴涂機器人通過模塊化分體結構實現全自動作業,單次噴涂7×3米的橋梁端面僅需5分鐘,效率提升了40%,并能精準控制涂覆均勻度。軌道式物料盤點機器人則通過軌道裝置搭載激光雷達執行自動巡航掃描,實現了98%的盤點準確率,使得混凝土拌合站砂石的庫存管理變得透明和動態。
通過裝備研發與施工工藝的深度耦合,中建八局二公司在墻體施工、地面施工、檢測監測、基礎設施和工業機器人等多個領域,成功孵化了20類智能建造場景。例如,智能抹灰機器人已在60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得到應用,墻板安裝裝備配合完成了2.8萬平方米的施工。混凝土布料機器人也在3個項目中落地,抹面設備完成了1.8萬平方米的作業。管道巡檢機器人在雨污工程中高效應用,激光雷達測量覆蓋了1200戶。場道攤鋪機完成了0.6公里的標準化施工,焊接裝備累計完成了2萬件量產構件的加工。
中建八局二公司在研發時就精準匹配實際需求,積極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和裝備的落地應用。2023年,該公司在濟南設立了中試基地,通過搭建真實尺度的施工環境模擬平臺,系統性地解決了實驗室成果與施工現場規模化應用之間的工程化斷點問題。同時,公司還積極探索智能建造業務的公司化運營模式,形成了業務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