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0 日消息,建筑物和橋梁中的混凝土是否能像皮膚傷口一樣自我修復?這就是 Dr. Congrui Grace Jin 新研究背后的想法,其最近的研究探索了一種由微生物驅動的自我修復混凝土系統(tǒng)。
混凝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壓力而開裂。這些裂縫,即使是微小的裂縫,也會讓水和空氣滲入其中,最終導致銹蝕并削弱隱藏在其中的鋼筋。
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嘗試利用細菌自動修復這些裂縫,但大多數(shù)這些方法需要外部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來維持細菌的工作。Jin 指出這一主要障礙,他說:“微生物介導的自修復混凝土已進行了三十多年的廣泛研究,但它仍然存在一個重要限制 —— 目前所有的自修復方法都不是完全自主的,因為它們需要外部營養(yǎng)物質的供應,以便修復劑能夠持續(xù)生產(chǎn)修復材料?!?/p>
她的解決方案從自然界中汲取靈感,參考地衣的生物設計,地衣是由真菌和藍細菌組成的簡單生物,僅依靠空氣、陽光和水就能生存。該團隊設計了一種合成版本,使用固氮藍細菌,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氮,以及絲狀真菌,它們有助于收集鈣離子并制造碳酸鈣(CaCO?),這是一種可以填補混凝土裂縫的礦物。
團隊測試了三種微生物配對:里氏木霉與不均等念珠藻,里氏木霉與點狀念珠藻,以及里氏木霉與不均等念珠藻和點狀念珠藻的組合。這三種組合在只有空氣和光的實驗室設置中生長良好 —— 沒有添加營養(yǎng)物質。為了觀察微生物的表現(xiàn),團隊使用了五種方法:通過光密度檢查光吸收,測量生物量干重,使用亞甲藍測定法檢測代謝活性,在選擇性培養(yǎng)基上接種真菌,以及進行藻藍蛋白測試以檢查藍藻的健康狀況。
結果表明,配對的微生物比單獨生長時更健康、更高效。它們甚至能夠在混凝土樣本中形成 CaCO?,顯示出實際應用的潛力。這種方法的突出之處在于其能夠在無需人工協(xié)助的情況下修復裂縫,這或許有一天能減少對昂貴的人工檢查和維護的需求。
附論文鏈接: